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

顛倒九把刀事件

日前公佈的台北文學獎佳作獎作品《顛倒》,小說家九把刀認為,「該篇小說涉嫌了抄襲、或進行有重大道德瑕疵的改寫我生平第一篇小說《語言》」。得獎者陳姓高中生獲得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局和就讀的新店高中以及評審力挺,九把刀無奈之餘已表明放手,「我的正義之旅到此為止」。


評審團主席季季表示,九把刀是知名網路作家,不應與後生晚輩計較。姑不論這事件牽涉的無關年齡的寫作倫理問題,還有陳生宣稱看過九把刀許多作品就是沒看過《語言》這部著名代表作的詭譎情況,在此要探討的,是透過本事件對文學觀念和文學體制的觀察。


在此脈絡下,頗堪玩味的是,季季說兩篇作品用字不同,只是理念相近,或思想模仿,但不是抄襲,模仿跟抄襲不同。評審朱天心更說,陳生寫得比九把刀好很多。


就文學觀念與認知來說,模仿與抄襲誠然沒有清楚界線,但若基本故事架構和情節鋪陳與已發表作作品太過重複,而失去創作的辨識度與獨特感,給獎鼓勵只會招來模仿文學比賽之譏。作者也不必堅持以原創之姿強出頭,文學競技,可長可久。


從相關文學體制來看,陳生參與的文學獎所代表的既定體制性格,恰恰是與九把刀崛起並茁壯的新興網路文學領域有所對立的。網路小說本是延續一九九O年代早期「羅曼史」小說的另闢蹊徑,進一步將文學品味從出版社和報紙副刊編輯以至於主流文學獎偏向嚴肅文學的取捨標準中解放出來,形塑親近核心讀者群的作品特質與行銷策略,奔流出近十年來台灣文學界的一股巨大活水,九把刀也成為可與翻譯小說抗衡的在地暢銷作者。


然而,所謂嚴肅文學或純文學界的作家和讀者,對網路文學不時投以懷疑的眼光,九把刀在〈耍好我的九把刀〉(2006)一文中,提到常有人說他「還不到純文學」或「不過是大眾小說」,但他認為「文學的道路很寬廣,也不只一條」,不想「成為一個很普通的嚴肅文學領域的咖」,所以「獨鍾沒有特定形體的創作姿態」。


巧合的是,九把刀所舉嚴肅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朱天心:「台灣不缺朱天心,因為已經有一個朱天心了。」這句話,彷彿是今日事件的預告。


朱天心說「陳生寫得比九把刀好很多」,我彷彿聽見這位「純文學家」從鼻孔哼氣:「不過是網路通俗小說嘛,寫出來都差不多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追根究底,本次事件所代表的,就是不同文學板塊的衝撞了。


至於若是拿掉純文學對不純文學的偏見眼光,陳生所謂理念相近或思想模仿的文字,是否真超脫九把刀的格局與力道而「好很多」,那就付諸公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