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扛起台灣人的「不屑」大旗

「中華台北先生」馬英九,為其所鍾愛的創立於一九一二年的「中華民國」(ROC)再添新義:Republic of Cynical(懷疑、不屑)。


本來嘛,「中華民國」被叛亂團體中國共產黨趕到天涯小島台灣,這小島又充滿了冥頑懷舊的日本皇民,到了七○年代ROC國際地位逐漸被共產黨的新中國全面取代,八○年代開始其島內權威也受到新興在地勢力全面挑戰,ROC內外形勢交相迫,不cynical也不行。


不過,溫良恭儉讓的馬先生,對內領導中國國民黨取回執政權,對外怡然甘於從「中華台北市長」平移至「中華台北先生」,自然沒什麼好cynical的理由。不過,他倒是從台灣人民的表情,看到了透著歷史幽光的懷疑與不屑。


懷疑與不屑,一直是台灣國民心理的一種內涵。


去年三月過世的台灣外交前輩張超英先生,在回憶錄上記述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變期間,親眼目睹台北街頭死傷慘狀,聽聞曾遭監禁的父親談述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林茂生等同遭逮捕者再無音訊的事蹟,指出從此台灣菁英階層對政治與公共領域普遍存在的情緒是「恐懼、絕望與不屑」。


歷經過渡到民主自由社會的轉型演變,面對台北主流思維邏輯的獨裁威權遺緒,獨立思考的台灣人的前述三種情緒,便以「不屑」為總結,許多為台灣爭取民主和主權的做為與成果,從某個角度來看,不外是對中國國民黨遷占政權「不屑」心態的表現與實踐。


唯其不堪,所以不屑。馬政權種種失序失政,以至於守護台灣主權的失職表現,已經造成比民進黨執政時期更深刻的社會裂痕與藍綠間隙。馬先生說人民cynical,不論是口誤還是自己也cynical起來,其實就是當下社會情境和國民心理結構的忠實反映。


馬先生既已看出台灣人的cynical,有思想、有立場的台灣人便要展現cynical的力量,扛起先人先知的「不屑」大旗,和中華台北政府的誤謬荒唐劃出並保持適切的理性距離,維持心境和智識的清爽與活潑,共圖台灣文化復興與政治逆轉大業。



刊於自由時報ROC: Republic of Cynical

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懸崖勒馬 討回公道 反中華台北先生--正港的台灣人公民運動

                          主題:「懸崖勒馬討回公道」台灣民眾大會


時間: 2008年8月9日〈星期六〉

地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前〉

主辦單位:台灣國民會議‧台灣教授協會

媒體發言:劉重義教授〈0912-925339〉

消息諮詢:台灣教授協會〈02-23628797〉



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中國台北,不是嗎?

在國際間,台北一地成為整個台灣的代表名稱,當然謬誤荒誕,勉強權宜使用也不可視為理所當然。不過,台灣人民和朝野都無法接受的「中國台北」一詞,卻不偏不倚命中了台灣的真實情境。





林濁水先生在《共同體:世界圖像下的台灣》(二OO六)一書裡,指出台北從台灣民主化初期的黨外意識重鎮,於九O年代逆轉為保守派大本營,挾其政治、學術、媒體中心之勢,生產和台灣整體民意有極大落差的台北「主流論述」,此論述霸權在二OOO年政黨輪替後未有絲毫變動,連出身反對陣營人士的思維模式亦不能免,形成在地文化持續依附舊殖民文化支配的後殖民現象。黃文雄先生在序文指出,從台灣自求解放運動的脈絡來看,對「台北主流論述」的拆解與挑戰是本書最大的貢獻。



台北主流和台灣整體民意的落差,很多時候也可以叫做「南北差距」。以區區台北一地而能代表整個台灣之「北」與「南」對峙,足見其深厚實力,若以台灣整體民意為主流,台北觀點至少也是聲勢浩大直逼主流的第一支流了。



林濁水先生指出,台北主流論述的一大特徵,是對台獨、甚至台灣前途的悲觀與失敗主義,在政治上傾向屈服於中國促統壓力,在經貿上寄希望於全面中國化,台美和台日等外交作為也以和中國的關係馬首是瞻。



台北主流論述的核心,就是對「中國」的想像與沉溺,中國國民黨和馬英九先生念茲在茲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中神話」以至於「中華台北」,全部奠基於和台灣在地主流民意有相當隔閡的台北自閉性格。



在台北,有街道名稱劃出的小中國,有不斷稱許中國釋出善意卻說台灣人民很cynical(懷疑不信、嫌東嫌西)的前市長和現任總統,有主張一中共同市場、當選後隨即持「台胞證」入境中國的現任副總統,有建議台灣使用「台北中國」名稱來和「北京中國」對等的知名教授,有對著來訪的中國北京小學生和本地小學生說「我們的國家叫中國」的現任市議員,有對「中華民國」忠心耿耿的中國國民黨籍現任市長、有誓言教訓台獨份子、踹了前總統一腳後還可以對著媒體表演中華愛國英雄氣概的老伯。台北的中國主流論述,已經不再是一種論述而已,在校園、街頭以及其他許多可能的場合,都已經是日常生活的耳提面命和腳踢恐嚇了。



中國台北,很中國的台北,難道不是嗎?

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台北的中國奇想

黃光國教授在媒體撰文指出,「中國台北」(Taipei, China)的亞銀模式,以及可以譯為「中國台北」或「 中華台北」的Chinese Taipei奧會模式,兩者都是貶抑或矮化台灣,至此言之成理, 卻建議使用「台北中國」(Taipei China),而中國可以使用「北京中國」(Beijing China),雙方即可對等。


 


這實在令人莫大驚奇,值得對這奇想做個案分析(case study)。


 


教授表示「對不懂中文的國際人士來說,當初台灣接受Chine se Taipei的名稱,其實已經是自我矮化了。」 點出了代表台灣名稱的國際語境,也就是國際人士無法分辨「 中華台北」和「中國台北」的語意差異, 兩者之爭是局限於使用同一套漢文系統的台灣和中國之間的語言角力 ,與國際社會無涉。


 


然而,面對同一群「不懂中文的國際人士」,搬出和Taipei, China只差一個逗點的Taipei China,然後把「中國台北」名稱調轉為「台北中國」, 就能期待國際人士看得比較懂,覺得去掉逗點後台灣的地位上昇了, 而不會覺得是忘了標逗點,或者沒標點當成有標點來看?


 


教授說,「台北中國」裡的台北既能代表「政治實體」 的首府所在地,又能作為「中國」的形容詞,也就是「台北的中國」 ,和可以理解為「北京的中國」的「北京中國」平起平坐。 對於只知道有平起平坐的東西德或南北韓的國際人士而言, 這種競逐「中國」的氣魄,恐怕也是講給自己聽的吧!


 


簡單明確的國際現實是,China一詞意義穩定,指涉清晰, 在前面加上什麼形容詞都不會創造什麼模糊彈性的詮釋空間。所謂「 北京中國」,中國自然樂於接受, 因為本來就沒有任何國際地位上的疑義,然而台灣自己送上的「 台北中國」,卻把自己鎖死在那沒有疑義的國際架構中, 換來的只是自以為是的誰誰誰的中國之辨,這是多麼荒謬的交易? 而且在國族認同紛歧的台灣,只會造成更大的紛爭與對立。


 

可能單純是統一欲望過了頭,也可能是比較邪惡的明知故犯, 無論如何,「台北中國」之議,實為台灣政治怪象首選之一。

2008年7月17日 星期四

既不中華、也不台北的「中華台北」

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質疑歷史上「神聖羅馬帝國」的存在,謂其既非神聖,亦非羅馬,更非帝國;二十世紀中葉,中國國民黨內戰敗於中國共產黨後,遷占台灣實行戒嚴獨裁統治,自稱「自由中國」,亦被譏為既不自由,也不中國;二十一世紀,台灣領導人 馬 先生欣然接受以Chinese Taipei及其譯名「中華台北」代表台灣,然而「中華台北」在台灣,同樣既非中華,亦非台北。




台灣怎麼中華,又怎麼台北呢?「中華」太大,而「台北」太小,都不怎麼台灣。無論是 馬 先生念茲在茲創立於一九一二年的「中華民國」,還是一九四九年建立至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茫茫渺渺,對台灣都是大而不當。而街道名稱劃出了個小中國的台北市,生產的觀點和論述都是相當程度脫離台灣在地脈絡的「台北主流」產物,表現出相對於整個台灣社會的自閉性格,台灣特質不清,台灣形象不明。




遇有國際活動來到台灣,由於台灣不只台北一個地方,「中華台北」立刻彰顯其本質的乖張錯亂。例如循奧運模式在高雄舉行的二
OO九年世界運動會,承辦國家是「中華台北」,那麼承辦城市難道是「中華台北高雄」?這是高雄還是台北?國名範圍不包含其城市,也算是「中華台北」奇蹟了。曾有議員以此質詢當時的謝長廷市長,答覆是公文往來以Chinese Taipei為承辦國家,承辦城市是Kaohsiung, Taiwan




Chinese Taipei
對外不得不用,行禮如儀,在國內能捨則捨,回歸自然,如此拿捏分寸,內外有別。這看似單純,卻牽涉國民心理機制運作,那條看不見的心理防線若不存在,「中華台北」的工具價值便會內化為自我認同,小焉者是台灣的體育播報員卯起來對國內觀眾叫著「中華台北隊」,大焉者是馬先生當選總統後振振有詞宣示,台灣參加國際組織沒有比「中華台北」更好的名稱。



「中華台北」的根本問題在於是
Chinese Taipei的譯名, 馬 先生對Chinese譯為「中華」自我感覺良好,然而在國際上Chinese就是Chinese,沒有「中華」與「中國」的區別。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楊毅說的,「中國台北」和「中華台北」一樣是Chinese Taipei的譯名,不能說是矮化台灣,就是事情的真相。楊毅沒說的是,矮化台灣早在Chinese Taipei這名稱之中完成了。



如今執政黨主 席和馬 先生都表態反對北京奧運的「中國台北」稱謂,彷彿爭到了「中華台北」是一種正義、一份光榮,這其實是很危險的心態,對台灣非常不利,因為「中華台北」還是在也可譯為「中國台北」和「中屬台北」的
Chinese Taipei緊箍咒裡。



既不中華、也不台北的台灣,對於「中華台北」這名稱,每一次都要表現出「勉強接受,下不為例」的姿態,而不是「欣然笑納,多多益善」的。





**大量精簡版刊於自由時報



附黃光國奇文一篇何不用「台北中國」!!??

2008年7月12日 星期六

就是要違憲不然你要怎樣的中國國民黨

二OO八年,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做出釋字第六四五號解釋,認定中國國民黨主導通過的「公民投票法」規定的行政院「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委員產生方式,採政黨比例代表制為剝奪憲法賦予行政院的人事任命權,從今天起一年內失效。



二OO七年, 中國國民黨窮追猛打的陳前總統國務機要費案偵查審理期間,大法官會議釋憲確立總統享有不可剝奪也不可放棄的刑事豁免權和國家機密特權。



二OO六年, 中國國民黨主導立法與實際構成的NCC依政黨立法院席次比例組成,同樣被大法官六一三號釋憲文判定剝奪行政權,且「影響人民對通傳會應超越政治之公正性信賴」而宣告違憲。



中國國民黨違法亂憲, 一而再, 再而三, 台灣人民必須讓違法亂憲的中國國民黨三而竭吧!



當權馬先生念茲在茲的領土包含中國神州大好河山的「中華民國憲法」明定的監察院委員人事, 馬先生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在跟神州差得遠的台灣小島上, 曾經仗著國會多數違法亂憲杯葛, 不通過就不通過, 視其馬領導「依法行政」的口頭禪如無物. 如今馬先生乘著比美麗神州還遙不可及的633虛擬翅膀重拾台灣小山河, 找了個神州歸來的虛擬聖人重整監察院團隊, 中國國民黨主導成立的違法亂憲的「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成員亦在其中矣.



從違法亂憲的「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 到曾經被違法亂憲杯葛的監察院委員會人事, 一如「中華民國」遷占台灣的過程, 是中國國民黨在台灣違法亂憲的新頁.



「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以政府行政權力干預政府頭家的人民自主公民權, 無論其組成為何, 本身就是違法亂憲的存在. 更甚者, 本其目無法紀的本質, 逕自審查欲封殺台灣加入聯合國公投案未果, 中國國民黨繼之不斷惡意鼓吹拒領公投票,不敢鼓勵支持者大大方方投下公投票和對方陣營明快對決,不敢傾聽贊成和反對的清朗明亮的聲音,只知利用民主史上最大奧步的公投二分之一投票率荒謬門檻,吹響抵制公投魔笛,迷惑支持者絡繹於途前往直接民主的墳場。



台灣是台灣人的民主良田, 不是中國國民黨的民主焦土. 台灣人要追求台灣人的民主活路, 不肯盲目奔向民主的墳場. 面對擺明了就是要違憲不然你要怎樣的中國國民黨, 台灣人就是要反中華台北先生反中國國民黨, 不然台灣人又能怎樣?

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台博館的台灣生命模式



source: http://www.ntm.gov.tw/tw/index.aspx



正在舉行建館一百週年「百年物語」世紀典藏展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台博館),展現鮮明的綜合風格,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收藏兼具,從前身「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於一九
O八年設立為台灣第一座現代意義下的博物館以來,歷經日治時期最全面與完整的原住民族「蕃族品」蒐藏計畫,見證並保存了許多著名台灣動植物與古生物專家學者(不少也是台大前身的台北帝 國大學 教授)的研究成果,堪稱台灣在地知識文明百年典範。




        然而,擁有古希臘神廟宏偉立面與文藝復興式典雅均衡建築結構的台博館,經常陷於尷尬曖昧的處境中。首先,其收藏與研究成果的日本殖民印記,在「復興中華文化」的中國國民黨政府遷占台灣之後,是絕對的政治不正確,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等陸續出現的中華文化昂揚身形之下,台博館自然顯得渺小。




        再者,台博館的綜合性格也使其在日漸講求專業分工的博物館事業環境中顯得定位不明,
其「鎮館三寶」的「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1895)、台灣古圖之最的「康熙臺灣輿圖」(1699-1704)、可能是傳世最早也最接近真實的「鄭成功畫像」(十七世紀中葉),屬於珍貴的歷史文物,而其模式標本等自然科學豐富典藏,又使得台博館於九O年代幾乎併入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一般民眾心目中,台博館的名號與形象也不甚響亮與明晰,碰到如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千禧年兵馬俑展和現正舉行的米勒展,經常出現有人誤入台博館的尷尬場面。




        其實,台博館的定位,在日本時期就成為話題。一九二六至二八年任職於本
館的漢學家尾崎秀真,在博物館創立三十年紀念文集中寫道:「最近有一些人,提出要將博物館改為科學博物館的想法。這可能是一種管轄的關係也不一定,可是總督府的博物館絕不能改為科學的博物館博物館的使命,最基本非代表台灣的生命模式不可。博物館絕不是只教育一部分學生的機關,至少為台灣全島的教育機關。若將其與學校標本室混淆為一談的話就不行了。」

        其實,擁有相當歷史縱深與發展厚度的台博館,其專業領域模糊的集總特質,是可以轉化為形象資產,打造出明確定位的。台博館時而尷尬曖昧的身影,反映的是整個台灣曲曲折折的歷史途程,誠如蕭宗煌館長在百年館慶專文所言,「臺灣近代歷史近四百年來的發展,不論是殖民、反殖民的過程與歷史記憶均不容抹滅」,必須積極面對「如何選擇真實的面對過去的歷史,如何在歷史的沉思中重新建構臺灣文化的主體性。」



        或許,尾崎先生在七十年前,就為台博館的綜合風格或蕭館長指出的台灣文化主體位置,找到了最佳定義,也就是上述「
代表台灣的生命模式」。其意義開放對象是全體台灣人民,是台灣全國的教育機關或終身學習機構了。

 



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2008金曲獎評論

上週六頒獎的金曲獎,以作曲演唱的〈青花瓷〉得到最佳作曲人和最佳年度歌曲的周杰倫,自然是風雲人物之一。〈青花瓷〉另外還獲頒最佳作詞獎,是鋒頭最健的單一歌曲。不過,周自己認為更酷的,應該是繼自編自導自演並配樂的電影《不能說的祕密》獲頒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後,再以其電影原聲帶「跨界」拿下金曲獎演奏類的最佳作曲人和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不能說的祕密》是堪稱去年台灣最重要電影的票房大片,金馬獎卻僅頒予最佳主題曲和最佳視覺效果獎,以及補償性質濃厚的年度台灣傑出電影獎,其他如
最佳劇情片、導演、劇本、主角等主要獎項,連提名都不可得,當時周杰倫表示,像是考試考高分,回家卻被媽媽打,如今「跨界」到金曲獎再獲肯定,莫名其妙被打的委屈感應該減少許多了。

 上屆金馬獎,中國電影囊括大部分重要獎項提名,引起「中國化」質疑,最後李安作品《色戒》獲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大榮耀集於一身,不像台灣新電影先德先賢的楊德昌只拿過最佳影片,侯孝賢則只拿過最佳導演,可能就是為了擺脫「中國化」質疑,所以還把演員和編劇等大獎一股腦給了較無爭議的《色戒》,至少李安認為自己是台灣導演,本片在台灣本地也的確是上億票房大片。不過,把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頒給工作場域不在台灣的李導,則是錦上添花過甚了。



周杰倫的電影作品在
「中國化」的金馬獎不吃香,如今則以所謂「中國風歌曲」的〈青花瓷〉大搶金曲獎鋒頭。所謂「中國風」有其曲調元素,但核心特質為帶有中國古典意境的歌詞,由周杰倫著名的「含糊其詞」唱法,烘托的是一種中國想像的奇幻氛圍,和真實中國沒什麼關係,擅於經營流行時尚的台灣特色倒是很明顯的。



一九六
O年代初期由行政院新聞局電影檢查處開始辦理、以「輔導國語片」為宗旨的金馬獎,在某個層面上是以壓抑當時主流類型的Holo台語片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其以全球華語片競賽為號召的取向,使其隔閡於台灣在地影藝表現成績的傾向一直延續下來,這個傾向則在金曲獎特殊的華語、Holo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分類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免疫。

以本屆最佳Holo台語男女歌手而論,台灣流行音樂傳統演歌派的詹雅雯表示堅持不唱「國語型」的台語歌,「因為工廠裡的朋友就是愛聽傳統的台語歌。」受日本演歌風格影響的Holo台語歌曲,擁有特殊的那卡西走唱背景以及和台灣底層社會的實質連結,其江湖滄桑的「鄉土味」成為鮮明的印記與特色,詹雅雯延續並豐富這個特色,蕭煌奇則想跳脫這個「框框」且表現優異,兩者都是正港「台灣風」的努力了。



2008年7月2日 星期三

統獨是假議題,然後呢?

監委被提名人 錢林慧 君在立法院審查會上,呼應之前台聯黨主席黃昆輝的說法,表示她仍主張正名制憲,但不希望再看到藍綠惡鬥,統獨是假議題云云。其實,主張正名制憲,就是如假包換的台獨,所謂「統獨是假議題」,放在台獨路線和台獨論述的脈絡來看,絕不只是「不想談統獨」而已,而是「只有獨的議題,沒有統的議題」,「統一」在台灣沒有任何市場,台灣已經實質獨立,台灣和中國雙邊政經事務都已在這現實情境中如常運作、行禮如儀。




只是,接受中國國民黨提名監委的 錢林慧 君,以及主張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的黃昆輝主席,甚至陸委會賴幸媛主委,敢講出「統獨是假議題」沒講完的話嗎?話講一半,清理了「統一」這台灣的假議題,卻連「獨立」這台灣的真情境和真方向也一併否定了,結果是得是失呢?




主張「統獨是假議題」背後的台灣已獨立論,代表的是一套論述、一種策略、一個路線,當然是在地力量的珍貴資產,然而「台灣已獨立」的說法含有無法純就字面解讀的象徵意涵,必須避免就字面上當真,真的以為台灣已經獨立了,真的以為再怎麼樣總統是自己選的。從當今在位者的例子來看,台灣總統很容易就變成「中 華台北 先生」,跟他隨手掏出筷子一樣簡單自然的。



這位據說代表行使台灣主 權的 先生,出於思想養成背景及其政黨屬性,提倡「節能減碳」也許是表面功夫,一點一滴把台灣主權內涵節約減省掉,可是非常有效率的。在這位先生身上建立「台灣已經實質獨立」的想像,就像以為「台灣已經獨立」喊一百遍、台灣就真的獨立一樣荒謬。




台灣已獨立論,代表「品牌」有林濁水的「穩健台獨」派,以及李前總統和台聯的「國家正常化」派或「中間偏左」派,而台灣未獨立論,代表品牌就是所謂的「深綠」派了,後者常被號稱理性溫和的前者冠以「冒進」、「偏激」、「基本教義」之名。然而,正如台北市議員簡余晏說的,「很多中產階級反而才是深綠主張,溫和但堅定的支持著台灣主權派,很多部落客的文章及論述與行動都如此。」其實,自主的、堅強的、健康的台灣,是真正要建立的台獨品牌,「深綠」、「穩健台獨」、「中間偏左」都是次品牌。




在台灣這歷史的關卡和特殊發展情境中,讓國民適切、合宜、認真體認台灣尚未法理獨立、國際地位尚未確立、國家尚未正常化的真實處境,才是真穩健,才是真理性,才是真溫和,不必遮遮掩掩,不必自我安慰說那些「不統不獨」的人是以怎麼樣迂迴曲折的方式來肯定台灣這個獨立的個體,然後任由這些人繼續以他們迂迴曲折的方式來主導台灣可能並不想要、也無福消受的迂迴曲折的性命。




在說「統獨是假議題」的同時,這些常常沒說出來的真議題,是一定要談的,也是台獨品牌存續與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