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爆料有正義 八卦拼國安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Enemy Away

週刊爆料陳致中召妓,根據同一集團報紙的民調,相信的民眾只有四成,但這無關八卦宏旨,因為此報每日「司馬觀點」專欄指出,許多人雖然不相信陳致中會做這種事,卻喜歡看他出洋相,看陳致中出糗,是炎炎夏日的清涼妙方,藍綠皆宜。



        台灣人近來眼看政府與社會亂象,常常火氣上升,上街抗議,對社會穩定甚至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司馬先生如果還在國安會,不知道會不會獻策此類「超越藍綠」的消暑秘方多多益善,促進國家安定。


司馬先生說,他不相信陳致中買春,但他相信陳致中參選是不幸的事,沒有任何正面意義,代父出征對昔日民主鬥士是莫大侮辱。如此「爆料者的正義」充乎胸臆,發乎心田,管他有沒有召妓,先看他出糗出洋相,就像夏天吃剉冰,剛剛好而已。


司馬先生並指出,陳致中與朋友喜歡賞車玩車,這高級品味和他想打造的新形象格格不入,生活方式也和他「一邊一國」的主張大有距離,實為朽木不可雕也。



        恐怕,只是出出洋相還太便宜他了,小時候不懂事不知道喊台獨,等老爸當上總統才跟著喊台獨萬萬歲,完全是陳茂雄教授說的成天消費台獨、光靠喊台獨撈好處的「台獨新貴」,陳教授如果還在考試院,不知道會不會想要建立題庫來測試台獨新舊指數,「老台獨」愈老愈醇,免得劣幣驅逐良幣,讓等而下之的「老在喊台獨」可以大搖大擺選議員。



        曾有某檢察長評論偵辦前民進黨政府官員的案子說,檢察官辦案不一定是要人被判有罪,但至少要讓他們得到教訓。同理,爆陳致中召妓不一定是他真有召妓,但至少要讓他出洋相,彷彿體內浩然正氣流竄不得不發,總要一個「恥」字掛報頭,非得讓那些獐頭鼠目的、參選沒有任何意義的、得不到同情票的、主張「一邊一國」卻還賞車玩車的好好出個洋相、好好得到教訓不可。



        台灣社會充斥這種「爆料者的正義」,儘管吃到了清涼剉冰,生菌指數恐怕過高,要好好拉肚子了。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還在反共不反中? Taiwan Against What?

陳茂雄教授寫〈反共不反中的新思維〉,談的其實一點也不新,而是不少人長久以來對台獨的一種想像,認為台獨反中,反中華文化,或者「去中國化」,所以如果台獨人士不反中,就成了「新思維」。



        然而,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台獨可以反中,也可以不反中,也不是只有陳教授說的「老台獨」不反中而已。


        曾有女作家說,一位女性如果不是「女性主義者」,就無法寫作。同理,一個台灣人如果不是「台灣主義者」,恐怕就無法思考了。所謂「台灣主義者」,在態度與觀點上和「中華主義者」必然有歧異,有距離,而這不必然表現在反中華文化上,而主要是反對以中華文化為正統價值。


        只是,在一個長久以來以中華文化為壟斷性教育養成與價值體系的社會,「反中華正統」的聲音,常常會被反撲勢力刻意簡化成「反中」或者「去中國化」,而一般人也會形成這種印象。


        例如,陳教授提到的台獨人士自認不是漢人,「以血統的觀點來區隔中國」,然而這類「民族」與「國家」辯證早已不是核心議題,「文化的台獨」或「社會價值的台獨」已確立為台獨思想主流



        陳教授也提到「若真正要拋棄中華文化,那福佬話要不要拋棄?」把台獨主張「翻轉中華文化主軸」,一下子說成排他性的「拋棄中華文化」,甚至「拋棄福佬話」,又創造了個假議題,和現任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說過的民進黨要不要連「台灣」這個名詞都揚棄以便更徹底的「去中國化」,以及余光中說的台獨想要「去中國化」難道不用筷子吃飯或不吃粽子一樣,都是假議題。



        而製造這類假議題的心態,難脫某種論述的荒疏或惡意


        真正的議題是一種文化意識演進和思維模式調整,台灣是否可以成為華人世界和國際社會的一個有個性、有影響力的獨特文化圈和經濟體,是否可以把過去以中華正統為唯一中心的文化價值建構,轉變為以中華傳統為內容之一的多元總體文化價值體系。


        這才是台灣未來的「新思維」,「台灣主義」思想的重心,其他反共反中反什麼的問題,就留給關心「台獨用不用筷子」的人去傷腦筋吧!





extended reading:

**「反中不必反共」 的選擇  李中志 



**
台獨與「反中評陳茂雄「反共不反中的新思維」一文  傅雲欽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讓「台獨之名」追上「台獨之實」Taiwan Is and Will Be Independent

對於台獨,無論藍綠,台灣社會有許多想像,也有各種情懷。「台獨」指的若是台灣實質獨立的現狀,一般是沒有爭議而廣獲認同的;「台獨」指的若是一個運動、一種理論、一份實踐,那麼爭議就會多一點,認同就會少一點。而台灣社會一般對「台獨」的認知,屬於後者。




像這樣,台灣社會對於「台獨現狀」和「台獨主張」兩者接受程度的落差,「台獨」字面上給人或多或少的dirty word感覺,是意識形態交鋒的政治運動史,也是字彙流通應用的語言社會學。



        「台獨之實」雖然一直存在,但若要以「台獨之名」追上這「台獨之實」,卻不免身陷「名實之辨」的裂隙裡。若主張台獨,就會有人說「其實台灣已經獨立了」,或者「台獨只能做,不能說」,彷彿台獨是靈異故事那個行走夜路的旅人,回應叫自己名字的呼喚就會被攝去魂魄似的。




台獨走夜路,是走在中國殘餘政權所構築的台獨污名傳統上,而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裡,台獨也同時走在台灣派自己鋪設的馨香聖潔大道上,然而其中勾勒的原始樸素、胸懷千壑的大器台獨,最突出的角色常常是對照出後起的猥瑣耍心機的小器台獨。




台獨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嘆,典型的例子之一是陳茂雄教授的分類:「老台獨」在戒嚴時期從事台獨運動,要面對被迫害的危機;「新台獨」在解嚴後到民進黨執政前從事台獨運動,不會被迫害,卻會斷絕了政治資源;「台獨新貴」則在民進黨執政之後才主張台獨,不但不會被迫害,還有機會獲得好處,可以「消費台獨」,可以光靠高喊台獨來養家活口。




喊台獨從遭受迫害到可以養家活口,代表台獨的在地正當性與合理性,在中國殘餘政權眼裡卻是大逆不道,在一些台灣派眼裡也代表台獨理想的廉價與世俗化,這顯示出台獨暗黑夜路和台獨輝煌大道之間的某種共感共鳴。反台獨者總是在批判邪惡台獨的時候,才會想到去肯定一下他們其實從不放在心上的美好台獨,讚美一下他們其實敬而遠之的原始樸素、胸懷千壑的大器台獨。




台獨或許不那麼大器,也不那麼小器,台獨可以成為台灣人發乎自然隨口表達的信念,可以每天在言論市場自由「消費」,拉近「台獨之名」與「台獨之實」的距離,同時貼近真實的台灣。





**刊於自由廣場 台獨的語言地圖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尋找ECFA的台灣和英文 An ECFA without Taiwan and English

要提交WTO備查的ECFA沒有英文版本,有說是漢文版不過是矇騙台灣人的迷帳,英文版才會見真章,有說是台灣和中國談判代表各懷暗胎,要在共同簽署的漢文版之外的英文版「各自表述」云云,無論是哪一種狀況,都顯示簽署ECFA的確是十足詭異的不知道究竟是區域協議還是國際條約的東東


        如果ECFA完全按字面翻譯成英文,還會有個詭異的現象。一開始序言說:「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遵循平等互惠、循序漸進的原則,達成加強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的意願;雙方同意......」然後ECFA本文就「雙方」、「兩岸」的一直下去(「大陸方面」和「台灣方面」等用語只在附件中出現),譯成英文就是both sides或both parties等中性詞彙,然而Taiwan卻會在一個地方出現,那就是中國海協會的英文名稱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而台灣海基會這邊的英文名稱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反而沒有Taiwan,成了「唯一的台灣在中國」。


        其實,「雙方」這用語本身就很混淆,因為在ECFA本文裡「雙方」可以是海基會和海協會,也可以是授權海基會和海協會簽署協議的台灣政府和中國政府,如果是前者,已有學者指出其違憲疑慮,如ECFA第11條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之機構安排,「委員會由雙方指定的代表組成」,允許私法人海基會指定的代表另一國的代表掌控「解釋協議規定」等權限,涉及國家統治權力行使,似已逾越政府授權的合憲範圍。



        ECFA「雙方」、「兩岸」滿場飛,此岸不知是哪岸、在水一方是何方的怪協議,說它「長得像條約」,那些有正式英文版的如假包換的條約們,也會很有意見吧!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台北市不市 新北不劃叉(五) Xinbei is not Great, Greater is Not Great, either

或許是因為盧彥勳剛在倫敦溫布頓(Wimbledon網球賽打進八強,眾所矚目,台北縣府說由於來自英國倫敦地區(Greater London)的靈感,新北市譯名在Xinbei CityNew Taipei City之外,另加入Greater Taipei City為候選。

        創意聯想是無妨,但就英文論英文,
Greater Taipei City這名稱是有問題的。
首先,雖然日常用法上,Greater LondonLondon常常指的是同一個地方,但在行政區域劃分上,Greater London是英格蘭九大行政「區」之一,不是一個「市」。

再者,Greater London包含現為金融中心的City of London以及溫布頓等三十二個市或鎮(borough所謂Greater,意思是從City of London這一塊最早的都市開發核心區「外擴」出來的,是從這裡長出來的,蘊涵都市發展的義理。然而台北縣府解釋Greater Taipei的意思卻是新北市面積「比較大」,在台北市的外圍云云,也有民眾如此認為。

        從原始都會核心區長出來的部分或許會比較大,或許人口比較多,也或許的確是在外圍,但卻不是這裡
Greater的內涵。


        這裡Greater有「廣義而言」的意思,亦即Greater London是廣義的倫敦,而Greater Taipei就是廣義的台北了,這一直就是英文裡greater Taipei area也就是「大台北地區」的意思,包含台北縣市及其周緣地區,而新北市不包含台北市,如何能成為Greater Taipei?台北縣府曾說New Taipei City會造成混淆,然而在英文用法上,Greater Taipei City會是更混淆的名稱。

或許未來如果北北基合併付諸實施,Greater Taipei就可以名正言順成為一個行政區域的名稱。
只是,台北縣府從一開始死守漢語拼音的音譯守則,弄出個眾所譁然的Xinbei,到忽然眼界大開以國際都會為師,卻又弄出個畫虎不成的Greater Taipei,實在Not So Great啊!

**刊於appledaily 新北市英文正名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圈圈不叉叉 新北不劃叉(四) Donut City & Original Xin

對於台北縣府計劃將升格後的新北市譯為Xinbei City引起許多人反彈,只能說:台北縣情況特殊,漢語拼音踢到鐵板




從台北縣到新北市,是五都改制唯一單獨升格的案例,內政部改制審查會議還獨獨附送升格後應儘速併入北北基的附帶決議。其他合併升格的縣都沒有改名和重新英譯的問題,唯獨台北縣改名為新北市,已經招來不滿的聲音,按漢語拼音系統譯為Xinbei,更讓人有孰可忍、孰不可忍之感




照說,羅馬字音標屬於中性符號,「新」音譯為Xin也就是照著漢語拼音的規則走剛剛好而已,然而語言內涵不只是語言本身的技術規則,也包含語言傳播流通的社會層面議題。



        Xinbei
恰恰碰上漢語拼音裡獨特的X音標,未來台灣第一大直轄市卻要冠上「中國風」十足的名號,引起側目與議論也只是剛剛好而已。台北縣府新聞處說台北捷運西湖站也譯為Xihu,忠孝東路也譯為Zhongxiao E. Rd.,實在是錯估形勢,比喻無方,難道新北市只是區區一個捷運站,一個街道名嗎?




台北縣府民政局說「目前臺灣尚無縣市名稱採用意譯的前例,若此例一開,恐將使日後地名譯法更為混亂。」然而其實Xinbei這譯名正是開了讓譯法混亂的「此例」,因為台灣縣級和縣級以上地名尚無採用漢語拼音的前例,而仍維持新世紀地名譯寫標準化以來的特殊性,如同樣有「新」的新竹就沿用威妥瑪拼音譯為Hsinchu,而非漢語拼音的Xinzhu。因此,也有人建議新北市按威妥瑪拼音譯為Hsinpei City,以求一致。




台北縣府一開始緊守內政部的「標準地名譯寫準則」和教育部的「中文譯音使用原則」,遵照漢語拼音的音譯規則,卻無視其中不受通例限制的例外規定,而新北市這未來台灣第一大都市,正是可以採用「意譯」,也可以不受漢語拼音限制的例外中的例外,台北縣府行政嗅覺實在有欠靈敏。




而周縣長本認可保守的Xinbei譯名,後又以Greater London為例,提出Greater Taipei的建議名稱,實為思維大跳躍,因為Xinbei把自己壓縮到捷運站和街道的位階,Greater Taipei City卻又把自己膨脹到吃下了Taipei City,就像Greater London包含中心區的City of London一樣。




或許,Taipei County原本像個甜甜圈一樣圈住Taipei City,變成Xinbei City卻要被打上大叉叉,這樣的圈圈叉叉,就是會八字不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