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複合蔡英文&柔化蘇貞昌 Two Leading Images

民主進步黨內總統初選,相較於執政黨定於一尊無波無瀾,蔡蘇兩人成為熱門新聞注目焦點,分別與馬英九對比都頗有贏面,至少是旗鼓相當。



        從蔡蘇的風格與型態差異,可以觀察出兩人不同的潛質。



        蘇貞昌在台北市長選後的大安森林公園音樂會說,不是勝利慶祝,也不用失敗悲傷,這堪稱是五都選舉綠營最佳結語。蘇貞昌傳唱台北市各地的音樂會,音樂內涵蘊涵深沉的台灣主體意識,直指久遭壓抑的台灣之名,謝票音樂會上滿滿的群眾送出平靜而堅定的祝福,見證文化創意飛揚的競選模式。



      然而,如此的剛性形象柔化模式,同屬美麗島辯護律師世代的陳前總統在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即已創造典範,當時輕快的《春天的花蕊》旋律伴隨「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輕軟調性,和聲勢居次的趙少康「中華民國快要滅亡了」的沉重肅殺形成強烈對比。從當時直轄市長首次民選,到現在總統都直選四次了,如此將政治剛硬線條柔化處理的單向呈現方式,屬於比較古典老式的型態。



      相對的,蔡英文代表的是一種台灣文化特色的混搭複合型態。蔡英文和早期台灣民主化運動沒有淵源,半路殺出成為綠營領導人,並沒有像蘇貞昌那樣的傳統政治背景需要修飾,這是其特殊之處,也使得「小英現象」評價迄今尚難穩定,有時被捧為綠營救世主,有時僅被視為一時的新鮮風行現象。



        再如蔡英文都會型的柔性形象與中性立場,其台灣地位主張被一些獨派人士批評過於模糊曖昧,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鮮明「深綠」立場卻也宣之於口,且擁有李前總統「兩國論」策士光環,連任黨主席得到超過九成黨員票,擁有深厚的草根基層實力。可以說,「台獨」在蔡英文身上失去了傳統的明確輪廓,導致部分獨派人士失去即時認同的標的,反台獨者一時也找不到顯著標靶來實彈射擊。從一位學者與會議談判人員,到逐漸展現領袖魅力,「小英現象」的本質,呼應的是混雜複合的台灣社會特質。



        蔡英文的多元複合,蘇貞昌的線條柔化,兩者的未來潛質,有結構上的差異。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自由的風不要停歇 Taiwan Blowin' in the Wind

擁有「抗議歌手」崇隆形象的狄倫(Bob Dylan),在中國藝術家艾未未日前遭逮捕之際於北京開唱,外國媒體多語帶諷刺,美國《華盛頓郵報》也於四月六日刊出的報導,篇名《審查的年代》(The times they are a-censored),諧仿狄倫名曲《改變的年代》(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由於中國的審查制度,文中提到狄倫演唱會在中國和台灣的曲目並不相同,如文中引述的一位女學生說狄倫沒唱她想聽的《隨風而逝》(Blowin’ in the Wind),這首形同六O年代反戰與民權運動國歌的作品,幾天之前在台北以安可曲唱出,成為演唱會結束前的高潮。



        文中也引述演唱會現場一位藝術家的感想,他提到艾未未,說中國很奇怪,可以讓人失去自由,也可以讓人去聽狄倫歌詠自由。



        中國很奇怪,是怪在由共產黨領導的商業資本體制,商業消費邏輯裡根本的商品自由流通原則,受制於一個管制自由的政府,而狄倫在不自由社會裡歌詠自由的場景,似乎也正極致體現出商業消費「什麼都可以賣、什麼都不奇怪」的幻麗虛無世界。



        其實,狄倫本來就不是一直站在社會運動第一線衝衝衝的人,他的抗議形象大半是時代形勢風雲際會推昇翻捲出來的,就其整個音樂生涯來看,其實比較是知性省思的內涵,點點滴滴累積出了紮實的形象氛圍,其中閃亮的時代光環與農濃的懷舊情愫,也就成為二十一世紀所謂「詢問度很高」的文化商品。



        同樣一位歌手,同樣聚集了一批朝聖的歌迷,在台北和北京唱不是自然選擇的不同曲目,這使得蔡英文說的中國和台灣「和而不同」聽來頗為生動。當年《隨風而逝》歌聲因緣際會在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聲中引領風騷,如今卻也在藝術家被無端逮捕之際飄盪在籠罩於同樣大國興起陰影下的台灣。



        只希望《隨風而逝》永遠不會刻意從該唱的曲目中拿掉,只希望聽眾永遠能夠期待演唱會沒有遺憾的高潮,只希望台灣人能夠一直在風中尋找答案,只要自由的風永不停歇。

誰怕獨派挺小英? Everybody wants an Independent Taiwan

聯合報社論問道:「獨派因何力挺蔡英文?」這是個好問題,問法卻很怪,例如「蔡英文與獨派的結合是一個異象」,記得聯合報對去年中小英主席的「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一席話非常感冒,指其台獨指數高於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兩國論、一邊一國、正名制憲、台灣地位未定論、正常國家決議文、外來政權、第二共和等等所謂「重台獨」、「輕台獨」、「類台獨」主張,是「最獨」的兩岸論述,既然是「最獨」,獨派支持小英就再自然不過,怎麼會是「異象」?

 

又如聯合報社論說「最標榜理性清新的蔡,卻是最受獨派擁護」,把「理性清新」和「獨派擁護」放在對立面,有這樣的認知,不知道還要不要「理性」談台獨?


聯合報質疑台獨團體「只因為有人打了幾次勝戰,就可以把理念置之度外」,其實類似的批評已見於獨派內部,如金恒煒老師質疑蔡英文台灣主權立場主張「讓人霧煞煞」,表示「獨派已經退到底線」,「只要贏過馬英九,其他的都可以不計」,「連獨派理念都可以不談」。金老師說這是「獨派最寒冷的冬天」,聯合報則說是「台獨意識形態撞牆現象」!


無論是「冬天」還是「撞牆」,小英興起的「台獨異象」,可以說是因為「台獨」失去了傳統的明確輪廓,導致部分獨派人士失去即時認同的標的,反台獨者一時也找不到顯著標靶來實彈射擊,於是聯合報只得提醒「中間選民」要有所警覺:「難道要去選一個獨派力挺的人物當總統?」


然而即使獨派力挺,也就是多元議題大型選舉的支持分眾之一,不見得就能阻止或「嚇跑」所謂的「中間選民」投票給蔡英文,這正是反台獨者所深自戒懼的。就在聯合報喃喃自語著「台獨運動的老化走向」、「台獨論述的欲振乏力與無力擴張」、「護扁」等獨派危機時,其所指出獨派挺小英的「突兀」、「見風轉舵」「難以理解」、「現實主義」、「太過投機」、「毛躁冒失」、「短線操作」,其實也可能是台獨運動的新興走向,以及台獨論述的全新擴張。

 

只是這些不在反台獨者的眼界與關懷裡,理解起來真的比較困難吧!





**節錄版刊於自由廣場 插花談台獨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