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反改革三連擊 9A大戰18A Against Reform

由在野黨立委發動的軍公教退休福利議題各方論戰攻防,演變至今儼然9A(立委補貼項目)大戰18A(退休優惠存款利率俗稱18趴,就其超額福利的不合理部份名為18A,以年度預算規模來看,大約是2億對上800億,後者且將持續膨脹至千億多。

立院決定自砍9
A近半約一億元,如以同樣的比例砍向18A,至少是3、4百億之譜,對國庫挹注更為巨大,純做數額比較孰重孰輕至為明顯,更關鍵的是彰顯出改革與反改革陣營的對峙結構。



    反改革陣營三連擊,第一擊是立院執政黨鞭反擊在野黨,指其當年執政時
「確認年終慰問金列入退休所得」,如今卻要推翻過去的決策,前後矛盾。執政黨率爾拿前朝墊背的說法,是個十足的假議題,實則當年將年終慰問金列入退休所得,係納入退休所得替代率計算項目以為控管,也就是所謂的「存其名,去其實」,是當年政府進行退休福利改革的一部分,當年遭到國會多數(今日執政者)阻擋下來,如今再次叫陣,持續推動改革痕跡斑斑可考,沒有前後不一的問題。



反改革第二擊,是最高行政部門但求暫時化解民怨、實則尋求維護舊制。閣揆承諾停止發放退休慰問金,僅保留小部分例外情況,在尚稱明快處置的讚美聲中,隨即傳出取消慰問金只是一年有效的暫行措施,顯示政府只圖一時苟安,無意藉此措施做為改革起點,持續抗拒長久以來的改革需求。



反改革第三擊,是
執政黨立委拋出立委9A,代表反改革勢力的終極反撲,意圖藉由此次發動退休金改革基地的立院本身其預算結構問題,根本去除改革的正當性,而立院監督機構若予弱化,行政部門將更可肆無忌憚,執政黨在國會監督部門與行政部門如此裡應外合,姑不論九A津貼合理合法與否,實質上形同對民意代表有效監督施政進行懲罰,突顯執政黨一貫的反改革本質,及其招數盡出的反改革力道(甚至不惜在立院自宮,但仍有個人財力或龐大黨產支撐,這又突顯出另一個對抗結構失衡的根本問題)



老實說,如果
9A立委能確實制衡不當施政,改掉18A,回歸其適切的18趴角色,那麼即使讓立委津貼加倍成18A立委,也是樂見其成。

當年於政府進行退休福利改革傾全力阻攔的國會多數在野黨,如今全面執政毫不意外仍然是鐵板一塊的反改革力量,讓人難以期待,然而時移勢轉,國家財政敗壞急急如律令,想必鐵板終究會消融於人民的咒怨與義憤之中。

如果中央政府仍不做為,或許可以呼應陳菊市長說的,就從地方政府拒絕補貼18A
開始吧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一中公案 Too Much China

2008年總統大選民主進步黨黨內初選,執政時期的1位副總統和3位閣揆參加角逐,謝長廷先生贏得最多黨員票勝出,當時有學者指出,深綠支持「憲法一中」,大概會成為歷史公案。


去年初,陳儀深老師評論謝的主張曾指出,目前中華民國憲法是經過李登輝與陳水扁兩位總統任內合計7次修憲的「增修條文體制」,一旦強調這部憲法,至少是兩中,不會是一中。


最近,謝自己的說明是,「憲法各表」是要取代「一中各表」,自然是反對一中;一中是台灣內部不重疊的部分,是必須要改革的對象,憲法的作用是表達我們的主體性,彰顯我們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表明我們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過,儘管謝明白表示反對一中,陳儀深老師也認為以謝說法的內在邏輯來指責其主張一中並不公平,然而至今眾口紛呈的「一中公案」,主要還是圍繞著其中夾帶的一中、至少是不反一中的內涵。


例如,林濁水先生表示現在已不需強力訴求台獨,這和謝立場接近,但林批評謝的一中內涵,表示台獨仍要透過「反一中」表現,不做選舉直接訴求,一點也不能解讀成放棄台獨接受一中」,等於把謝定位成了「一中反獨」,這立場放在曾經位居民主進步黨主席、執政閣揆、副總統與總統候選人身上,果然是公案中的公案。


主張修憲7次的增修條文體制是否就是一中,主張現狀已經獨立、不再直接訴求是否就是「反獨」,有其修辭和語意上推敲的空間,其實也本乎台派策略與路線的內容,這從正藍反獨的角度,可以得到若干反證,例如有網路言論指出,謝主張結合「中華民國派權宜之計是為了掃除民進黨重新執政障礙,其實依然自外於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憲法在台灣,一直都是一個權宜的存在,這個中國國民黨於中國執政1928-1949)末期的產物,搬來台灣立刻遭到冷凍,「戡亂時期」結束後又被台灣朝野增修條文取而代之,說是代表一中,也是個另類縹緲的一中,或者旁生歧出的兩中。有人說「憲法共識」與「憲法各表」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某種程度是對的,可以視為高來高去的政治抽象語言來理解。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棄台獨,反台獨,台不台獨 Too Independent to be Taiwan

林濁水先生台獨三大工程 談謝長廷〉一文,在「支持台獨」與「反台獨」的立場高度上論述, 在此一窺其中台獨修辭的運作。

OO六年八月,對於李前總統有關凝聚新時代台灣意識的談話, 林濁水在自由廣場〈李前總統邁進穩健台獨〉一文大讚李前總統將 台灣主權已經獨立以及「台灣主體意識」替代「本土政權」訴求兩項主張互相扣連,「重新界定了他在台獨實踐中新的戰略位置, 可說格局宏大。」


OO七年初,李前總統接受《壹》週刊專訪, 重申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不需要再講台獨, 甚至表示追求台獨是退步的、危險的,《壹》週刊將報導標題定為「 棄台獨」,引發一陣論戰風波


李前總統被過度引申的「棄台獨」,和謝長廷被強力指控的「 反台獨」,看來是同一套的(反)台獨修辭運作, 大概是同一路的論述思維。


所謂「穩健台獨」以及李前總統和謝長廷的台灣地位主張,皆屬於「 台灣已經獨立」論者,和「台灣尚未獨立」 論者的主張分歧自不待言。林濁水在文中所說的時下台灣社會「認同 獨立者已遠多於統一」、總統直選與廢省後的台獨體制改造基本上 完成」、國際承認因目前國際形勢「無法以政策強求」等「 台獨三大工程」皆不再需要或應避免強力訴求的立場,即為「 台灣已經獨立」論者的共同主張, 可在國民意識和政治體制的台灣事實獨立現狀上「加以鞏固」, 和主張應持續強力進行意識動員和體制改革的「台灣尚未獨立」 論者,形成理論和路線的分野。

林濁水以「事實獨立要不要加以鞏固」,表示「支持台獨和反台獨根 本的差異就在這裏」,如此直指謝長廷主張不需鞏固的台獨, 是不是很像李前總統被《壹》週刊形容的拋棄台獨? 把獨派理論與路線的不同主張, 擴大詮釋為台獨與反台獨陣營的根本矛盾。


謝長廷主張結合「台獨派」與「維持現狀派」或「中華民國派」, 共同守護台灣不被急統,共同面對中國的打擊,和林濁水「 穩健台獨」主張的吸納「中間」、把台獨極大化,兩者看來都是維護 台灣主權現狀的方法,而且差距不大,彼此可以不同意, 但都是合情合理的台獨修辭,不必互相否定,共同守護(和追求) 台灣的自主與獨立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台派執政總路線&台灣獨立總路線 One Taiwan, Two Guidelines

謝長廷訪問中國,再次提出台灣內部「憲法共識」、與中國「憲法各表」主張,也再度引發熱烈討論,對照組包括國共兩黨的「一中各表」和「一中原則」。 


而在綠營台派,對照面則來自台灣地位主張兩大陣營,分別是傾向與中國明確切割的「台灣尚未獨立派」,以及謝本身所屬、傾向與中國溝通接觸的「台灣已經獨立派」


 在此派內與其相對的,主要是具有主流「知中」形象的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統。在此聚焦最後這個對照組,談談相關台派主張與路線策略開展的可能。


 整個1990年代,從<<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台灣已經獨立」已落實為民主進步黨內的主流立場,李前總統也是主要代表人物,認為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不需要再講台獨,甚至有追求台獨是退步、危險的說法。


 台灣已獨立論者,常掛在嘴邊的是統獨或獨立是假議題,而為什麼是假議題呢?新系如其理論家林濁水的「穩健台獨」論述,主要是形塑一個「台獨主流」的存在,也就是各項民調清楚呈現的台灣民心脫統趨獨大趨勢,「急統」和「緩統」在台灣皆支持寥落,新系便主張以此主流意識為根基,吸納「中間」,把台獨極大化。


 另一方面,謝則是形塑台灣民意「拒統主流」的存在,這其實是「台獨主流」的另一種說法,但相對於意念先行、巨視籠統的「台獨主流」建構,謝的「拒統主流」架構,明確劃分出「台獨派」,以及「維持現狀派」或「中華民國派」,主張兩派結合,共同守護台灣不被急統,共同面對中國的打擊,維護台灣主權現狀。


 謝明確標舉出民主進步黨重新執政大旗,以「台灣化的中華民國憲法」為意識型態根基,所進行的民意動員與操作,理論上與實際上足以與長久以來佔據黨內思維與結構主流的新系相抗衡,這對內部與新系持續存在緊張關係的綠營台派整體,其實創造了一種開展的可能。


 而這也關聯到,訴求政治實力的台派執政總路線,以及訴求文化思想與社會運動的台灣獨立總路線,這兩個各自在內涵與層次上皆繁複多元的總指導原則,其間的對照、呼應,與聯合。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幾個被遺忘的傳統 Past Regained

釣魚台/尖閣諸島主權爭議,牽涉重大的是台灣地位歸屬問題,台派力拒釣魚台為「中國屬島台灣的屬島」的中國官方認知模式,力陳即使釣魚台為台灣屬島,也都不在中國領土範圍內。



台派論述台灣地位,常引用代表蔣介石政權與日本簽訂台北合約(中日和約)的外交部長葉公超在立法院的發言與相關談話記錄,指出中華民國並非依法領有台灣的看法。台派以蔣自己的外交部長的觀點來佐證台灣地位未定,自然是強而有力。然而我們也知道,號稱文學與外交才子的葉公超(前北大、清大外文系教授)於1961年駐美大使任內被蔣拔除職務,回國後遭到冷凍,據說是因為葉被密告在美國言行對蔣和國民黨極為不敬的緣故。



台大外文系名譽教授齊邦媛女士在自傳《巨流河》裡回憶,在當年位於台中霧峰北溝的故宮博物院兼差翻譯的經歷,「最難忘的是曾任外交部長的葉公超先生陪伊朗國王和泰國國王來訪的那兩次」,當時葉已遭罷黜,身分是「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會理事」,台北故宮博物院於於1965年成立後任其管理委員。



       台北故宮成立後,「中央博物院」成為前故宮院長杜正勝所說的「一個被遺忘的傳統」。根據杜所著《藝術殿堂內外》一書,其接任院長「世紀五願」之一就是恢復「代表中國知識分子最進步一面」的南京中央博物院傳統。中央博物院於1933年成立籌備處,與中研院史語所關係密切,首位籌備處主任即為時任史語所所長的傅斯年,杜正勝轉任台北故宮院長之前即為史語所所長。杜指出,由於中央博物院「旨趣、風氣和興味與故宮博物院頗有距離」,這「兩個機構和兩個傳統,決定取舊遺留而棄新學風」,中央博物院被併入台北故宮後實質消失,為中華意識形態與政治現實服務。



其實,中國國民黨所建構的「中華」傳統,是極具選擇性的,如杜任台北故宮院長志在恢復的中國近代「新學風」,於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再一次遭到放棄,併同其入閣參與政務(後擔任教育部長)的民主進步黨8年執政,也成了「一個被遺忘的傳統」,隨著陳前總統入獄,被遺忘,被羞辱,說那是「空轉的8年」、「失落的8年」。



中國國民黨本就擅長抹除、醜化非屬其「正道」的傳統,遷佔據台後的首要目標就是二十世紀上半在地日治傳統,「中華民國」本身傳統也不例外,以醜化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為能事,如同中國共產黨建構其正統歷史一般,謂其軍閥亂政,國事頹唐,然而近來學者陸續為其翻案,重新顯現出一個經濟高度發展期,司法制度與新聞事業奠基期,以及學術思想活躍期(產生如傅斯年與葉公超等於北京大學求學或執教的新世代年輕學者)等等新的歷史圖像。



耐人尋味的是,如杜正勝院士的努力,在台灣的政治光譜被視為「獨派」,其志趣實為恢復近代中國進步傳統,這代表獨派的思想內涵,與其說是「去中國」,不如說是重新認識被掩蓋的、國共兩黨聯手抹除的「被遺忘的傳統」吧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總統不卸任

已在牢裡四年多的陳前總統健康問題廣受注目, 據報導李前總統近日談到說這是法律問題,別做政治解讀真想問阿 輝伯,真的假的就像近日馬政府說釣魚台自清朝以來就是「我國」 領土,後為日本所「竊佔」,同樣也讓人想問,真的假的?


陳前總統的健康,問題似乎愈來愈大,對照時下台灣負面論述充斥、 國家社會各領域健康問題層出不窮的現況,是不是來自「台北監獄」 的一個疾病的隱喻?從台北看世界或許愈來愈迷茫不清, 然而從台北看台灣,仍然是許多台灣人民的思維習性,政經、媒體、 文化主流的台北觀點,慣以嫌惡、揶揄、嘲諷、 可憐的形象投向台北監獄的頭號罪犯, 可知身處另一種形式的台北監獄牢籠裡, 也正身受來自各處同樣的眼光?
 
對於陳前總統入獄多年這個台灣民主法治發展史上的關鍵議題,且莫問藍營的看法,那本是不透光線的黨國深淵,然而即使是綠營台派這邊,有淡然,有冷漠,有迴避,有嫌棄,更有的呼應部分藍營人士立場,要陳前總統道歉認錯,以換得釋放,或許他們認為陳前總統壞了台獨大業,理當受罰,然而陳前總統坐牢,剛好是因為相反的原因壞了終統大業、「竊佔」中華民國權位吧!

有個論點是,應該學習中國定出毛澤東功過, 也好好檢討陳前總統執政成績與過失,這看似合情理性的看法, 卻建立在兩位國家領導人完全不同的社會評價光譜上: 毛澤東坐擁開國榮光,必須拉出陰暗面來接近真實, 陳前總統則走在長久以來的台獨汙名化傳統中, 執政成績被一口勾銷,卸任總統備受羞辱踐踏。在目前主客觀大形勢下,陳前總統需要的不是檢討功過, 而是平反與回復聲譽。

 一任台北市長,兩任總統,促成台灣認同意識大幅開展,為綠營台派 快速築起前所未見的政治高度, 陳前總統做為最具代表性的台派政治人物, 卻也成為挾市民高滿意度卻早早卸任的市長, 以及遲遲無法卸任的台灣總統,至今仍得在一坪多的總統套房上班。

第四任總統,何時卸任?這只是法律問題, 釣魚台從來是我國固有領土,真的假的?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尋找大論述 In Search of a Grand Narrative

近來前新黨黨魁、民主進步黨政府時期內閣閣員、現為中國國民黨籍台北市長的郝龍斌發言支持陳前總統保外就醫的言論,引發社會輿論波瀾,報載陳前總統也讚賞郝龍斌具備「國家領導人的格局與氣度」,拉出台灣卸任、潛在、現任領導人的對話意涵,這種「高來高去」的言說,在陳前總統下獄的冷酷現實中,具有其論述正當性,陳前總統與民主進步黨執政八年,欠缺的就是相關的「大論述」。

 

二OOO年的政黨輪替,以及二OO四年陳總統以過半票數贏得連任,在台灣政治史上是天大地大的事,僅此事件本身即堂皇無比,實際政權內涵也頗有可觀,然而八年執政成果卻一再遭中國國民黨人虛無化、空洞化、猥瑣化,所謂「空轉八年」之說響徹雲霄,不少民主進步黨或綠營人士似乎也甘之如貽,以一種莫明所以的虛心姿態,自我否定,自我迷茫,自己也成了自己的反對黨,彷彿加入了當年天龍城走反扁偏鋒的紅衫軍偽公民運動壯盛軍容,如此自困於自我侷限的視野與邏輯,也幫忙撐出了民望不足、失德無能的馬政府仍可過半連任的局面。

 

如今,馬政權在陳前總統下獄四年之後,仍持續以低層次的法律議題來唬弄社會,所憑仗的,就是台灣社會欠缺高層次的陳總統大論述,出一張嘴就把民主進步黨執政講得鴉鴉烏,中國國民黨方面則有長久以來黨國一體建構的澎風「十大建設」與「蔣總統勤政愛民」等大論述加持好整以暇。

 

更難堪的是,有關陳總統執政大論述的建構,阻力也來自民主進步黨內部,其長久以來佔據黨務與思維主流的主導派系就一直對陳總統下獄議題冷漠以對,欲藉黨國復辟之手教訓其心目中的台獨敗家子,將其送上反台獨陣營處置台獨敗類的同一個斷頭台,以虛偽的道德之名,阻斷一個真實論述的建立與發展,莫此為甚。

 

郝龍斌支持「前長官」保外就醫的發言,最大的意義之一,是映照出民主進步黨內部主流勢力在陳總統下獄這個台灣民主發展核心議題上的相對無心與無力,也呈現出綠營整體無能建構出大格局台灣視野與施政大論述的根本困局,任由潛遊四海的深海巨鯨,縮水成穿梭獄中花園的小老鼠,台灣的未來論述與格局,恐怕也同等縮水中。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評2012金曲獎 On 2012 Golden Melody Awards

金曲獎一向比金馬獎好看,原因無他,相對於一九六O年代台語片全盛期為鼓勵製作「國語片」而創立、如今充斥「內地化」港片和正宗中國「內地」電影的金馬獎,金曲獎大致是台灣人的獎,展現的是台灣在地創意。今年「特別貢獻獎」頒給一九六O年代縱貫台語歌壇的寶島歌王文夏,並向一九七O年代叱吒台灣演藝圈的華台雙聲帶歌后鳳飛飛的追思致敬,再加上新一代台語歌王伍佰、陳昇的台語搖滾演出,僅此數端,「台灣味」自然煥發、盛行流暢

今年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思念會驚,作者與演唱人蕭煌奇前年得到台語歌王的專輯「愛作夢的人」裡就高唱台灣味:台灣的歌 台灣的話 台灣的味」是從我們的土地生長出來的意義,台灣人不要忘記,一聲聲「催落去」。正處創作力巔峰期的蕭煌奇, 2008年獲得金曲獎台語歌王和最佳台語專輯的「真情歌」裡的國民學校,描寫地震災後學校重建工程官商黑幕,和思念會驚」專輯裡同樣由武雄作詞、控訴漁會的政策攏荒廢阿爸的虱目魚》,都是社會意識和音樂表現俱強的深刻作品,正在南部漁港構思下一部作品的武雄以此曲擊敗其他五首華語作品包括今年最大贏家五月天得到最佳作詞人獎,突顯台語作品相對優越的社會面向與珍貴的傳統唸歌氣質


樂評人龔明秀評「愛作夢的人」專輯,指其「自然、直接之外保留了台語歌根骨裡的小感動,成了自創風格引發流行的美妙元素」,同樣也適用於今年金曲獎台語歌王歌后,霹靂布袋戲歌手荒山亮與擅長電音舞曲的謝金燕,兩人同樣以精益求新的細膩纖柔的抒情曲風實踐自一九九O年代初期新台語歌運動風潮以來,台語歌曲多元風格豐富呈現的可能,和蕭煌奇最佳台語專輯「思念會驚」共同以黃金三角之姿,呈現台語歌曲光譜展延的聰慧內涵。而和伍佰同樣華台雙聲帶、擁有走馬燈》和良心》等台語名曲亂彈阿翔,擊拜其他華語歌手得到今年金曲獎歌王,也突顯了金曲獎的台灣性格。


最後要呼籲的是,台語獎項得獎人致詞請用台語,也請避免使用閩南語歌曲」一詞,因為台語早已在地化,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本土語言。

刊於自由廣場 金曲獎的台灣味,讚!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dpp新局感言

今年初總統大選,民主進步黨候選人蔡英文,以其高漲聲勢,原本預期可以較二 OO年陳前總統連任得票勉強過半更進一步過半當選並拉大得票差距,開創政治新局,得票結果雖不如預期,整體而言仍延續了自二OO五年縣市長選舉以來民主進步黨支持度築底與逐步攀升的長期趨勢



當年民主進步黨縣市長席次大挫敗,總得票率約成二,隔年北高市長選舉合計約四成五(台北市長選舉謝長廷拿下逾成得票率,陳菊當選高雄市長),OO年不分區立委政黨和總統大選得票約成二,顯示自二OO年五以來早已走出谷底,進入一個長期築底的過程,二OO年五都市長選舉總得票超越中國國民黨,今年初總統大選小英旋風得票四成五,創下全台範圍內的支持度新高



台灣大於綠營台派,台派大於民主進步黨。台派的能量一直都在,小英主席四年前接手的黨從來不是廢墟民主進步黨做為台派的領導頭人,必須整合與發揮整體台派的力量,黨才有活力與未來,台灣才能多一層在地勢力的保障。



就台獨路線而言,莫再分「老台獨」、「新台獨」、甚至所謂「扁獨」等,莫再繼續踐踏已下政治黑牢的陳前總統。OO六年以來反制倒扁「紅衫軍」的「反倒扁」行動,已成為主導台派綠營築底歷程的主要脈絡之一,在台灣「民主內戰」中致力延續本土政權命脈。馬政權愛講「空轉八年」、「黑暗的八年」,要一口抹銷陳前總統和民主進步黨八年執政,持續以「倒扁」為業、持續司法凌遲陳前總統,因此民主進步黨必須體認,不同階段的「反倒扁」運動,在台派綠營的基礎結構上,必須和其他訴求與路線相輔相成,才能開展台派政治力量強勢主導的台灣歷史新局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新XX奇談 New Is Shit

最近教育部網路國語辭典對「新好女人」和「新好男人」定義的話題,反映出一種想當然耳、不求甚解的用語習慣,使得所謂「新」的前進與摩登指涉,其實承載了不進反退的壓迫意涵。 



例如前述「新好男人」定義包括「體貼女性」,似乎一位男性如果願意煮煮菜、帶帶小孩、做做家事,就能博得「新好男人」美名,這真是很奇特的思維,把那些每天都在煮菜、帶小孩、做家事的女性不知道擺在哪裡。



 就好比一個人天天行善,大家不以為意,另一人鮮少行善者偶一為之就讓大家驚豔、並封為「新」行善家一樣荒謬。



 更別提「新好女人」是「愛慕先生、照顧子女」這直接吃女性豆腐的荒謬定義了。



 「新XX這種前進語義其外、落後思惟其中的用語現象,也表現在「新台灣人」此一具高度政治認同內涵的語彙使用上。



 似乎,原本不具什麼台灣在地歷史文化意識的人,只要願意講點台語、唱幾句台語歌、講點二二八事件等,就成了殊堪嘉勉的「新台灣人」。



 如此,「新台灣人」和「新好男人」一樣,被賦予過度的進步意義,反而成了對土生土長、紮實深厚的在地意識的壓縮與輕佻,典型案例就是李登輝任總統時拉起台北市長候選人馬英九的手高呼其為「新台灣人」因而打敗政績突出的陳水扁市長、而今天馬任總統的作為與形象卻和此名號格格不入了。



 「新好男人」和「新好女人」莫名其妙睥睨著凡常辛苦的女姓,「新台灣人」也莫名其妙傲視著凡常自然的台灣人,這種浮泛輕佻的社會用語現象,也表現在對陳前總統下獄的評論上。



 例如,吳念真導演視立委選戰期間為父親坐政治黑牢奮戰的陳致中與中國國民黨不分區立委邱毅跨區辯論是「餐廳秀」,最近又說陳前總統最大貢獻是當總統還被關證明台灣「司法獨立」,是台灣民主的支柱云云,這著實令人深深感到,嘻弄戲謔風格反扁心態的明顯局限。



 尤其後者是對中國聽眾發言而更顯弔詭,因為兩岸國共一家親的馬政權全面清算陳前總統,一直遭廣泛質疑為與中國獨裁政府達成某種默契的做為。



 如果吳導的邏輯成立,是否曾在中國政壇呼風喚雨的四人幫被鬥爭清算,以及最近曾貴為中南海未來接班人的薄熙來遭罷絀調查等等,也是中國司法獨立與民主的象徵呢?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閩南台不台?

OO六年,民進黨政府舉辦「慶祝台語電影五十週年」活動,上溯一九五六年「揭開台語電影序幕」、由歌仔戲團演出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回顧持續整個六O年代的台語電影盛行期。


今年,同一時期的台語片再度展演,但是換了名目,連同其他「閩南語地區」的電影,成為馬政府「中華文化總會」舉辦的「世界閩南文化節」活動之一的「閩南文化影展」。


馬英九致詞表示,「閩南文化將中華文化有效傳播出去,並在臺灣形成「海上中華」,然而正是在高舉「中華文化」大旗的中國國民黨政權統治下,台語電影以民間自發製作的姿態,受到官方電檢政策以及黨營片廠「國語片」的壓抑與排擠,於七O年代完全讓位給連鄉下養鴨人家都滿口京片子的「國語片」,上演著沒有異文化雜質的所謂「健康寫實片」、不曾在台灣發生的「愛國」政宣故事、古中國背景的武俠片、在客廳/餐廳/咖啡廳輪流談情說愛的「三廳片」。


果然是個虛擬夢幻的「海上中華」。


戰後日本撤出台灣,在地最大語族的台語自然成為最強勢語言,集合台語話劇和歌仔戲能量以及日治時代培養的影視技術人才、號稱「台灣文藝復興」的台語片風潮即為顯例。


亟欲塑造「中華文化」正統以鞏固其威權統治的中國國民黨政權,便以台語為首要打壓目標,文化宣傳上以台語為低級語族,政令宣導無不以講台語者為低俗不入流的錯誤示範角色,等待由講標準「國語」者予以匡正。


經過O年代壓落底,O年代的台語文化復甦,流行歌曲表現為沈文程的《心事誰人知》、洪榮宏《一支小雨傘》、江蕙《惜別的海岸》等作品傳唱大街小巷電影上表現為「新電影」運動裡夾雜台語的民間自然混語呈現,而前者起自草根社會,由台北知青發動


這造成台語歌曲於O年代隨即由「新台語歌」運動續揮灑,台語電影以及整個台灣電影界則在知青風格的壓抑下,遲了二十多年才在《海角七號》陣頭》等作品裡有所突破


資深導演郭南宏在台南舉行的「閩南文化影展論壇」指出,「傳神」的台語是近年台片勝出的關鍵,很多老觀眾在悶了幾十年後,因此又紛紛走進了電影院。


被首要打壓的台語如此的「悶」氣與不服,使得在本土文化漸次反彈復甦的過程中,相對於原住民族語和客家語等在地語言,台語的呈現與演出帶有較為深刻與立即的反抗與thuh-tshàu(絀臭,一般寫為吐槽)意涵,如此桀傲不馴的台語印記,大概就是馬政府要以馴化的「中華閩南文化」論述取而代之的心思了吧!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台文釘子戶&台語電影 US for Taiwan

近期廣受注目的個議題,即台北市都更拆屋案, 以及任教成功大學台文系的蔣為文與小說家黃春明法律訴訟案, 有不少文藝界主流文化人,對台北市府強拆抗拒都更的「釘子戶」義 憤填膺、憤怒異常,然而這樣的怒氣,卻也可以傾洩在抗拒「國語」 霸權、力求台語文存續生機的「釘子戶」身上。 同樣都是面對公部門政策暴力,這根釘子廣受認同與聲援, 那根釘子卻招來譏刺與聲討, 可見得相較於怪手鏟平民房的赤裸裸暴力的「太超過」,點點滴滴、 日積月累、生生不息的語言暴力是滲透而隱微的。

 

都更暴力拆掉了市民住了好幾代的房子, 語言暴力則拆掉了人民對代代綿延傳承的在地語言的熟悉與認同。 如同北市都更案的「居住不正義」,上述蔣黃訴訟案爭議中突顯的「 語言不正義」,是「國語」可以在學校課堂上反覆唸誦書寫, 且由教師不斷糾正以達精確,然而台語卻強調「家庭教育」, 出了家門連求一個音字對應較為精準的文字書寫系統都要引來懷疑與 輕蔑的眼光,說是「不倫不類」。如果這種「倫」、這種「類」 可以成立, 那麼都更者聲稱創造城市價值和美化市容景觀等等說詞豈不也堂堂正 正、可歌可泣?

 

推行「國語」政策推土機, 造成台語文環境殘破荒蕪以及台灣主流文化界對台與傳統的輕忽與陌 生,也可以從金馬影展執委會邀請專家和影人票選出的「影史百大華語電影」名單看出來,其中19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號稱 「台灣文藝復興」的台語電影盛行時期的作品,無一進入百大,50大導演只有李行拍了一部台語片《王哥柳哥遊台灣》(1959),這部早期的台語片,在122位受邀票選人中, 獲得台語片的最高票數推薦,也只有9票而已,2000年金馬獎終 身成就獎得主辛奇導演的代表作之一《地獄新娘》得到3票, 大約就是次高票了。

 
「影史百大華語電影」裡,其實講了不少台語, 例如前10大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以及上榜的吳念真導演的《 多桑》,都是台語連篇,表現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運動以來呈現 人物生活背景的自然混語風格,近年來《海角七號》 帶動的台片復甦潮,台語運用也成為顯著指標, 今年創造3億票房的《陣頭》就是一例。 已經過世的辛奇導演曾在國家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研究計畫 的訪談中提到,「台語有很多表達的方式,極具幽默感;簡單的話, 仔細思考往往有很深的意涵」,「要不是台語片, 今天台灣電影也不會立足於國際舞台上, 起碼有些工作人員是從台語片中歷練出來的」。台語片如此的語言內涵和影史地位,在台灣主流文藝圈, 顯然是不成比例的渺小的。
**刊於自由廣場
從影史百大看被都更的台語電影
 
 **由金馬影展「影史百大華語電影」結果談起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特赦與精神高度 Spiritual Amnesty

水果報「老總手記」專欄〈慚愧,這次很不蘋果〉一文,為了自家「文林苑」新聞處理「內容太少、情感太抽離」感到抱歉,說是「對新聞的判斷與品質管控出了問題」,說《蘋果》要讓社會不至於被「知識、道德的強者所壟斷宰制。」

 

如果根據這個標準,水果報處理「文林苑」新聞還好啊,不就立刻獻上了媒體道德強者語言「土匪政府說屁話」的生猛頭題,內容很豐富、情感很投入,讀者一片叫好,老總的慚愧,就算掉了幾滴水果的眼淚吧!

 

水果報真正「對新聞的判斷與品質管控出了問題」,是水果報另一個一向內容很豐富、情感很投入的新聞呈現,即近日廣受討論的陳前總統議題

 

3月21日「蘋論」表示,「馬謹小慎微,不可能特赦扁。再說,作為對後來總統的警惕,我們也反對特赦扁」,一個禮拜後3月28日的「蘋論」表示,「馬總統應該承擔責任,拋棄動物的懲罰與報復本能,進化到精神高度,宣布特赦阿扁!」

 

也就是說,水果報對陳前總統未來處置的認知,如它自己所形容的,從「動物本能」的嚴懲到底,迅速「進化到精神高度」的予以特赦,短短一個禮拜的超光速進化,是電影劇本的好題材,可是來到報社社論的核心立論場域,就是新聞判斷與言論品質出了問題。

 

一個禮拜之前完全不知「有更大更高的目的要達成,一個對國家和全民都有利的目的」,只知道要嚇阻後來的總統,特赦如墮濁塵,一個禮拜之後則突然長出深邃見識,夸談「動物本能層面和心理精神層面」,特赦以登仙境

 

3月21日「蘋論」提到,陳前總統在北京眼中是「台獨黑風的總根子」,如此的邪惡形象,除了中國反台獨基調,在台灣其實是「藍綠共業」,是藍營裡大多數反扁仇者和綠營裡一部分反扁仇扁者,再加上水果聯合中國報等主流媒體一昧反扁打扁所合力打造的,完全無視陳前總統因司法審判過程重大瑕疵成為準政治犯的事實。

 

水果報呼籲特赦陳前總統隔天,其「司馬觀點」專欄仍將同情陳前總統者,形容為極為不堪的「不關心獨立思考和人格獨立」、「和黃復興黨部對蔣家的愚忠何其相似」,那麼有關後續陳前總統處置的問題無法「進化到精神高度」,水果報其實形同自表了。

 

而水果報無時無刻不在自表,慚愧,總是那麼蘋果啊!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台灣之子失樂園 Taiwan Paradise Lost

陳前總統從台北監獄出來檢查身體,住院一週, 期間法務部次長秀出陳總統牢房的照片,說沒有傳言中的那麼狹窄, 言下之意難道是「給你住那麼好還嫌」?以卸任元首身份, 以及司法審判過程充滿的大小瑕疵,( 最具指標意義包括中途換法官以及當年紅衫軍據以發動的國務機要費 案由貪汙判無期徒刑大逆轉為認定因公支出的無罪判決), 陳前總統入監儼然成為準政治犯,面對若干特赦的呼聲, 執政黨發言人說「不介入司法個案」,持續閃躲或者裝糊塗, 如果真是單純的「司法個案」, 又何必公開在總統大選辯論時逼問小英如果當選會不會特赦陳前總統 ,這難道不是堂而皇之的「介入」?

 

馬政府似乎鐵了心要以法律枝節來了結政治問題, 哪一種認知與心態所形塑的邪惡對象, 需要如此鐵血心腸橫柴入灶來對待?如此的邪惡形象,其實是「 藍綠共業」, 是藍營裡大多數反扁仇者和綠營裡一部分反扁仇扁者合力打造的。 有部精采好看的美國電影,情節是大天使和撒旦之子合謀統治世界, 最後由人間的驅魔者和撒旦本尊聯手予以阻止, 如此神界與魔界的含混交錯,所成就的「撒旦拯救世界」弔詭主題, 可以視為陳前總統下獄悲劇的一個隱喻。


林濁水先生說,民進黨作為一個實踐台獨的黨,具有彌賽亞性格, 從這樣的救世主論述來看,陳前總統彌賽亞沒當成, 倒是被當成了墮落天使撒旦,反台獨者本就視其為台獨魔王之外, 所謂「穩健台獨派」或「溫和理性者」 也視其為褻瀆台獨聖界的墮落者。林濁水自稱用整本書跟陳水扁抬槓 的《歷史劇場—痛苦執政八年》,於二OO九年出版, 時任教新竹清華大學外語系的廖炳惠教授, 在序言裡提到英國文學家彌爾頓所著《復得樂園》(Paradise Regained)裡「靜以應變」、「明哲保身」的耶穌, 相對的是台灣選舉政治及媒體文化底下不少「自詡為彌賽亞的撒旦」 。


然而,若論文學史上的經典,榮光非屬《復得樂園》,而是以本為天使魯西弗的撒旦為主角的彌爾頓前著《失樂園》(Paradise Lost),美國文學評論家哈洛卜倫(Harold Bloom)教授於其名著《西方正典Western Canon)列為不朽鉅著,指出其中心角色撒旦是「幾乎所有學院派詮釋者鞭笞的對象」,卻是「這部詩作最耀眼的光芒」,即使最終被擊垮,但「這種挫敗是辯證性的,我們得看看是誰控制了讀者的觀感。」


在所謂「痛苦執政八年」的台灣之子失樂園裡, 被擊垮卻控制了台灣民眾觀感的,同樣不是等不到的台獨彌賽亞, 而是那如今身繫囹圄、被許許多多藍綠反扁仇扁者鞭笞的對象。名著 《失樂園》擁有文學史上的美學榮光, 反觀台灣之子失樂園,遭紅藍天空掩蔽的歷史光芒,何時復現?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海角陣頭三太子 Leader of Taiwan Films Parade

 
 

全台票房已達兩億六千萬的《陣頭》,彷彿四年前吹響台片復興號角的《海角七號》姐妹作。



兩片男主角阿泰和阿嘉,都為了未清楚交代的原因自台北南返回到故鄉,都要帶領一個起初離離落落的彆腳在地團,都和團裡原先對自己大小聲的女主角產生情愫,都有父子心結,兩片結尾都是一場閃亮奇麗的舞台表演。



阿泰和阿嘉,也都是片中台語講得比較少的角色(因為都到「台北學音樂」),兩片主要配角如《海角七號》裡馬如龍飾演的鎮民代表主席和已故林宗仁先生飾演的茂伯,《陣頭》裡廖峻和陳博正(阿西)飾演的家族對立角色以及柯淑勤等實力派台語演員,台語則都講得暢快淋漓,生猛有勁,咸認為電影主要魅力源。



《陣頭》全片飛揚的台語展演以及內容主題的濃厚在地風情,使得票房是紮實的台北票房乘以三(電影上映全台總票房一般是台北賣座數字乘以二),也使得本片有別於去年台片驚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噴出式暴衝票房,於上映第三個週末才達到最高峰,後來居上超越以中國影帝為號召、製作成本數倍的《痞子英雄》,走的是《海角七號》強勁續航力的路數,票房自然欲小不易。



就劇情的飽滿度與張力而言,《陣頭》稍遜於《海角七號》,然而《陣頭》裡咚咚咚咚壯闊鼓聲適足以振奮人心,中段在屏東東港東隆宮前,團員在一聲激昂的tè gúa phah(跟我打)後熱血擊鼓演出,允為經典橋段。



《陣頭》和《海角七號》一樣,都和這幾年台灣時興當紅的電視偶像劇和台語劇在戲劇元素和風格上有所呼應,本世紀初崛起的台灣電視劇種挾其充沛能量也來幫電影圈練武功,



《陣頭》導演馮凱本身就是傑出的華台雙語電視劇導演,其首部電影作品比較誇張的、表演式的風格,穿透台灣一九八O年代低抑的新電影文人傳統,以及連「鄉土電影」都滿口標準「國語」的七O年代,上溯馮導母親周遊女士曾貢獻的O年代台語電影黃金時期的常民趣味與土地風采,於凝聚民心的情感厚度之外,更有在地影藝傳統的傳承意味。



《陣頭》裡無處不在的三太子,近年來頻密出現在各式文化展演場合,成為一個代表性的「台灣意象」,搭配電音舞曲與活潑舞步的「電音三太子」,更是一個古老神話故事人物的台灣在地化與特殊化呈現,以至於散發出某種國族情懷的神采。



在神話傳說裡,三太子哪吒與父親關係緊張,隱隱呼應《陣頭》的父子衝突,雖然電影最後父子和解,和傳說中哪吒「析肉還母、析骨還父」後了卻骨肉羈絆不同,然而《陣頭》全片洋溢的本土風情與在地精神,其實正是在文化層次上凸顯自我主體,相對於時下政治風向所塑造的中華文化主體形象,突出的是了卻羈絆、再造新生的走向。


 
 
**刊於自由廣場 
《陣頭》跟我打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高雄捷運奮鬥列車 Nothing can Stop a Train

高雄捷運開始收費營運,邁入另一個新階段(攝影/鮑忠暉) 

 

日前看到高雄捷運車站建築景觀美學獲國際肯定的報導, 又聽聞高捷營運上個月首度出現盈餘的驚人消息, 套句近日去世的台灣歌后鳳飛飛的名曲歌詞:孤獨站在這舞台, 聽到掌聲響起來,我的心中有無限感慨。

 

搭台北捷運不時會看到北捷吹噓自己流量千萬破億的廣告,超級自h igh,以北捷擁有北北基6百萬人口龐大社經生活圈為腹地,以及陳水扁市長時代開始快速興建的棋盤式公車為搭配基礎,逐漸擴大的北捷路網可說立於不敗之境。

 

相較之下,高雄捷運路網綿密度和搭配的公車系統,皆不如在資源豐沛的台北市行走的北捷,高捷注定是必須努力打拼運量、自己打造明天的奮鬥建設。一般認為高雄人習慣騎乘機車,影響捷運利用率,但去看看大台北市區上下班時段壯觀的龐大機車潮,也不會覺得台北人比較不習慣騎乘機車,其實就是整體社經能量差距使然。

 
目前全台唯一綠色執政下的主要軌道運輸系統,管理高層遭受司法打壓,後判無罪已身心蹂躪至極,同時高捷也遭受台北主流社會有色眼光持續揶揄訕笑,和北捷同軌不同命。去年農曆新年期間回南部,搭高捷時有個同車廂顯然也是外地旅客,一直在碎碎唸著高捷聽說沒人坐巴拉巴拉的,站名播報「凹子底站」時,一直問同行者說「什麼底,什麼底?」,彷彿這不可思議的站名冒犯了他似的! 
 

報載營運漸有起色的高捷將與銀行團協商債務重組計畫, 研商減輕設備折舊及利息負擔等問題, 類似議題之前原本也常見於高鐵, 在馬政府拔掉殷琪董事長後似乎已不復見, 而現在如果高雄不是綠色執政, 應該也不用等到高捷營運好成績就解決了吧!

 
    記得殷琪董事長曾接專訪,說有一天老了會遠遠看著高鐵, 知道那是自己為台灣盡的一份心力。如今曾經是「廢鐵」 的高鐵名列所謂「建國百年」建設成果, 常被譏為蚊子列車的高捷可望漸入佳境,曾經站在沒人疼、 眾人嫌的孤獨舞台,如今聽到掌聲響起來,除了無限感慨, 奮鬥列車仍要繼續奔馳前進的軌道上,開創自我的價值, 展現未來的力量。

 ** 刊於自由廣場高捷的綠色奮鬥列車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電影沒有意外 「內地」台港不愛 Apple of Taiwan and HK Eyes




北京大學孔慶東電視上辱港言論引爆眾怒,孔也批評台灣說總統大選是電視鬧劇,還比不上半個北京市長。



現代孔夫子此說除了惹人厭,也就是逞口舌之快,不然就叫中國先選出半個北京市長,再來比一比不遲。



台港人不愛看孔老夫子自己演的電視鬧劇,他們愛看的是青春愛情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那些年》在台灣票房破4億台幣,同為台片僅次於魏德聖導演的兩部大作《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



《那些年》在香港上映一百多天,日前才下片,票房超越《功夫》的6千1百多萬港幣,成為香港史上華語片票房冠軍。



本身是港片迷的導演九把刀在部落格上說此片「在香港大受歡迎,熱烈程度還在台灣之上」,「有一種被香港深深擁抱的感激。」



就像九把刀常說的「人生沒有意外」,《那些年》被港人深深擁抱,也不就是台灣剛剛好拍了一部香港影壇欠缺的校園愛情片這種意外而已。



從周星馳維持多年香港最暢銷華語片的《功夫》來說,評論指出其挪用指涉武俠片、功夫片等香港在地影視傳統,香港風味十足;



幾年後的《長江七號》卻主要是為中國「內地市場」拍的作品,香港觀眾較缺認同感,票房比《功夫》少了1千萬港幣,當地華語片歷史票房只排名第8。



沒有意外的,以上因緣同樣適用於為何一部台片票房可以在香港勝過所有粵語片,評論指出《那些年》內容和情節十足「台灣味」,洋溢一水之隔的台灣在地色彩,沒有對其他市場、主要就是中國「內地市場」作妥協,不是「內地化」的作品。



反觀許多香港影人已經習慣北上賺人民幣,和「內地」合拍電影,純港味電影逐漸式微,香港電影流失了主體性,卻在《那些年》身上看到了另一個「主體性」,一部非「內地品味」的電影。



最近台灣人最愛看的電影《陣頭》,同樣是台味十足的民俗技藝團奮鬥故事,台灣本土情懷濃烈,台語對白生猛有力,於二月初上映後一個月創下台北單日新高票房570餘萬台幣,後勢強勁驚人,儼然《海角七號》盛世重現,台灣人看得興高采烈,和香港觀眾擁抱《那些年》一樣,同樣沒有意外,就是「回歸自我做自己」而已。

**與中國合拍電影的誘惑,果然出現了。

**國片西進聲中 紀錄片導演有異見

**國片復甦怪象,合拍片藏憂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藍軍三連擊,綠軍終倒地:藍丁戰力極大化 Blue Bravo

這次大選,著實讓人見識到藍丁丁深不可測的實力,雖說「藍丁丁」是個很抽象的概念,或許不足以成為有效的分析項,然而在固有結構與制度設計上,藍丁戰力的極大化,卻是這次選戰顯而易見的。


 


就整體政治與社會情境來看,來台觀選「台灣公正選舉國際委員會」講得很清楚,就是雖然大致自由,卻有「威權統治」和「外國干預」等不公正的問題,仍有買票、政府公權力濫用、競選資源不均、受到來自中國的政經壓力等情況,讓綠營先天不足。


 


就國會選舉制度與組成來看,馬祖2,528票,這種里長規模的票數,即佔據1席立委,宜蘭縣127,303也是1席立委,其間50倍的單一選民代表性差距,票票不等值的問題,再加上金馬地區金門以12,435票當選1席立委)以及原住民和花東地區偏好藍營的特質,持續將綠營的軍。


 


最後,從這次選舉時程「設計」來看,總統綁立委合併投票,使得較有利於綠營的全國性選舉,優勢受到有利於藍營組織動員的地方選舉中和,雲林縣長蘇治芬就表示,這造成部分選民未能分裂投票,若是單一選舉民進黨在雲林可以多出好幾萬票;再加上農曆年前一周投票,過年前夕以及在學生準備期末考等因素,有效降低中南部和偏遠地區投票率,將藍營得票利益極大化。


於是藍軍終於擊潰綠軍,以馬英九連任成功,藍營續掌國會多數收場。


針對立委詢問,若是新總統選上將會有交接前
4個多月空窗期的問題,一手擘劃總統立委選舉合併並提前至1月的內政部長江宜樺答說,如果馬英九連任就不成問題了。


 



答得好,江教授,恭喜你,現在你升官榮祿之路也不成問題了。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台北主流不理解的事 Out of Wits

被解除職務的高雄市議員陳致中和中國國民黨不分區立委邱毅的高雄 辯論會,陳致中一戰成名,其立委選情迅速升溫; 接著陳前總統在總統大選前夕走出黑牢奔岳母喪, 發表悲憤交集的祭文,金恆煒老師評為「威力十足」、「淋漓盡致」 ,發出「平反」的第一聲。面對陳前總統父子選前一般意料之外的震憾展演,令人止不住想,老天在下什麼棋?


前年5都大選,一顆子彈沒收了市長當選結果,卻沒收不了市議員選舉的部份,兩大黨皆有130人勝選,是前所未見的地方選舉均勢之局,而以陳前總統為精神領袖的「一邊一國連線」,逾40人參選當選率9成,指標人物陳致中更以高雄最高票當選。對此,綠營有人酸說「喊喊台獨就有票」,藍媒更表示深綠極獨勢力不易化解,必須「改變體質」,民進黨才可能再度執政云云。此觀點看不到或者不願意看到的,喊台獨就有票所代表的台獨在台灣社會的基本正當性,以及深綠打底所代表的綠營結構相對健全的體質。


站在台北主流觀點,這些從來不是容易理解的。 就像對毅中各表辯論會冷嘲熱諷,說是「餐廳秀」, 就像說陳前總統奔喪讓小英「剉咧等」,誠為馬英九貴人云云, 還把陳前總統祭文內容放頭版頭條,繼續虧到底。結果,陳致中一辯崛起,成為新一代台派戰將; 陳前總統奔喪則在哀傷悽愴中不失莊嚴悲壯, 所唸祭文形同選前昭告全台的討馬檄文, 有些同情不忍的評論說陳前總統蒼老落魄、不忍卒睹, 其實另一方面看來是充滿了政治滄桑和人性本然的深沉力量


有位知名主播在臉書上白目貼文說陳前總統「又哭又跪」 恐影響其當晚收視率,在網友圍勦而緊急撤文之前, 有人留言揶揄陳前總統也隨即引發無特定政治立場的網友反擊,可見 人性的普遍關懷,已經漸次柔化陳前總統案件的政治稜角, 陳前總統身處黑牢的政治犯身形,也將隨著國務機要費等無罪定案與 重新審判的呼聲而愈發清晰


民主進步黨失去政權、中國國民黨全面執政後, 陸續出現一些政治論述「挺扁文」,其憤懣、悲傷、決絕的語調, 其細膩深刻、幽微動人、情理兼具的內涵與熱血餘溫, 形塑自成一格的「後扁文學」,阿扁匍匐奔喪祭文, 是最新的有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