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dpp新局感言

今年初總統大選,民主進步黨候選人蔡英文,以其高漲聲勢,原本預期可以較二 OO年陳前總統連任得票勉強過半更進一步過半當選並拉大得票差距,開創政治新局,得票結果雖不如預期,整體而言仍延續了自二OO五年縣市長選舉以來民主進步黨支持度築底與逐步攀升的長期趨勢



當年民主進步黨縣市長席次大挫敗,總得票率約成二,隔年北高市長選舉合計約四成五(台北市長選舉謝長廷拿下逾成得票率,陳菊當選高雄市長),OO年不分區立委政黨和總統大選得票約成二,顯示自二OO年五以來早已走出谷底,進入一個長期築底的過程,二OO年五都市長選舉總得票超越中國國民黨,今年初總統大選小英旋風得票四成五,創下全台範圍內的支持度新高



台灣大於綠營台派,台派大於民主進步黨。台派的能量一直都在,小英主席四年前接手的黨從來不是廢墟民主進步黨做為台派的領導頭人,必須整合與發揮整體台派的力量,黨才有活力與未來,台灣才能多一層在地勢力的保障。



就台獨路線而言,莫再分「老台獨」、「新台獨」、甚至所謂「扁獨」等,莫再繼續踐踏已下政治黑牢的陳前總統。OO六年以來反制倒扁「紅衫軍」的「反倒扁」行動,已成為主導台派綠營築底歷程的主要脈絡之一,在台灣「民主內戰」中致力延續本土政權命脈。馬政權愛講「空轉八年」、「黑暗的八年」,要一口抹銷陳前總統和民主進步黨八年執政,持續以「倒扁」為業、持續司法凌遲陳前總統,因此民主進步黨必須體認,不同階段的「反倒扁」運動,在台派綠營的基礎結構上,必須和其他訴求與路線相輔相成,才能開展台派政治力量強勢主導的台灣歷史新局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新XX奇談 New Is Shit

最近教育部網路國語辭典對「新好女人」和「新好男人」定義的話題,反映出一種想當然耳、不求甚解的用語習慣,使得所謂「新」的前進與摩登指涉,其實承載了不進反退的壓迫意涵。 



例如前述「新好男人」定義包括「體貼女性」,似乎一位男性如果願意煮煮菜、帶帶小孩、做做家事,就能博得「新好男人」美名,這真是很奇特的思維,把那些每天都在煮菜、帶小孩、做家事的女性不知道擺在哪裡。



 就好比一個人天天行善,大家不以為意,另一人鮮少行善者偶一為之就讓大家驚豔、並封為「新」行善家一樣荒謬。



 更別提「新好女人」是「愛慕先生、照顧子女」這直接吃女性豆腐的荒謬定義了。



 「新XX這種前進語義其外、落後思惟其中的用語現象,也表現在「新台灣人」此一具高度政治認同內涵的語彙使用上。



 似乎,原本不具什麼台灣在地歷史文化意識的人,只要願意講點台語、唱幾句台語歌、講點二二八事件等,就成了殊堪嘉勉的「新台灣人」。



 如此,「新台灣人」和「新好男人」一樣,被賦予過度的進步意義,反而成了對土生土長、紮實深厚的在地意識的壓縮與輕佻,典型案例就是李登輝任總統時拉起台北市長候選人馬英九的手高呼其為「新台灣人」因而打敗政績突出的陳水扁市長、而今天馬任總統的作為與形象卻和此名號格格不入了。



 「新好男人」和「新好女人」莫名其妙睥睨著凡常辛苦的女姓,「新台灣人」也莫名其妙傲視著凡常自然的台灣人,這種浮泛輕佻的社會用語現象,也表現在對陳前總統下獄的評論上。



 例如,吳念真導演視立委選戰期間為父親坐政治黑牢奮戰的陳致中與中國國民黨不分區立委邱毅跨區辯論是「餐廳秀」,最近又說陳前總統最大貢獻是當總統還被關證明台灣「司法獨立」,是台灣民主的支柱云云,這著實令人深深感到,嘻弄戲謔風格反扁心態的明顯局限。



 尤其後者是對中國聽眾發言而更顯弔詭,因為兩岸國共一家親的馬政權全面清算陳前總統,一直遭廣泛質疑為與中國獨裁政府達成某種默契的做為。



 如果吳導的邏輯成立,是否曾在中國政壇呼風喚雨的四人幫被鬥爭清算,以及最近曾貴為中南海未來接班人的薄熙來遭罷絀調查等等,也是中國司法獨立與民主的象徵呢?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閩南台不台?

OO六年,民進黨政府舉辦「慶祝台語電影五十週年」活動,上溯一九五六年「揭開台語電影序幕」、由歌仔戲團演出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回顧持續整個六O年代的台語電影盛行期。


今年,同一時期的台語片再度展演,但是換了名目,連同其他「閩南語地區」的電影,成為馬政府「中華文化總會」舉辦的「世界閩南文化節」活動之一的「閩南文化影展」。


馬英九致詞表示,「閩南文化將中華文化有效傳播出去,並在臺灣形成「海上中華」,然而正是在高舉「中華文化」大旗的中國國民黨政權統治下,台語電影以民間自發製作的姿態,受到官方電檢政策以及黨營片廠「國語片」的壓抑與排擠,於七O年代完全讓位給連鄉下養鴨人家都滿口京片子的「國語片」,上演著沒有異文化雜質的所謂「健康寫實片」、不曾在台灣發生的「愛國」政宣故事、古中國背景的武俠片、在客廳/餐廳/咖啡廳輪流談情說愛的「三廳片」。


果然是個虛擬夢幻的「海上中華」。


戰後日本撤出台灣,在地最大語族的台語自然成為最強勢語言,集合台語話劇和歌仔戲能量以及日治時代培養的影視技術人才、號稱「台灣文藝復興」的台語片風潮即為顯例。


亟欲塑造「中華文化」正統以鞏固其威權統治的中國國民黨政權,便以台語為首要打壓目標,文化宣傳上以台語為低級語族,政令宣導無不以講台語者為低俗不入流的錯誤示範角色,等待由講標準「國語」者予以匡正。


經過O年代壓落底,O年代的台語文化復甦,流行歌曲表現為沈文程的《心事誰人知》、洪榮宏《一支小雨傘》、江蕙《惜別的海岸》等作品傳唱大街小巷電影上表現為「新電影」運動裡夾雜台語的民間自然混語呈現,而前者起自草根社會,由台北知青發動


這造成台語歌曲於O年代隨即由「新台語歌」運動續揮灑,台語電影以及整個台灣電影界則在知青風格的壓抑下,遲了二十多年才在《海角七號》陣頭》等作品裡有所突破


資深導演郭南宏在台南舉行的「閩南文化影展論壇」指出,「傳神」的台語是近年台片勝出的關鍵,很多老觀眾在悶了幾十年後,因此又紛紛走進了電影院。


被首要打壓的台語如此的「悶」氣與不服,使得在本土文化漸次反彈復甦的過程中,相對於原住民族語和客家語等在地語言,台語的呈現與演出帶有較為深刻與立即的反抗與thuh-tshàu(絀臭,一般寫為吐槽)意涵,如此桀傲不馴的台語印記,大概就是馬政府要以馴化的「中華閩南文化」論述取而代之的心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