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一中公案 Too Much China

2008年總統大選民主進步黨黨內初選,執政時期的1位副總統和3位閣揆參加角逐,謝長廷先生贏得最多黨員票勝出,當時有學者指出,深綠支持「憲法一中」,大概會成為歷史公案。


去年初,陳儀深老師評論謝的主張曾指出,目前中華民國憲法是經過李登輝與陳水扁兩位總統任內合計7次修憲的「增修條文體制」,一旦強調這部憲法,至少是兩中,不會是一中。


最近,謝自己的說明是,「憲法各表」是要取代「一中各表」,自然是反對一中;一中是台灣內部不重疊的部分,是必須要改革的對象,憲法的作用是表達我們的主體性,彰顯我們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表明我們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過,儘管謝明白表示反對一中,陳儀深老師也認為以謝說法的內在邏輯來指責其主張一中並不公平,然而至今眾口紛呈的「一中公案」,主要還是圍繞著其中夾帶的一中、至少是不反一中的內涵。


例如,林濁水先生表示現在已不需強力訴求台獨,這和謝立場接近,但林批評謝的一中內涵,表示台獨仍要透過「反一中」表現,不做選舉直接訴求,一點也不能解讀成放棄台獨接受一中」,等於把謝定位成了「一中反獨」,這立場放在曾經位居民主進步黨主席、執政閣揆、副總統與總統候選人身上,果然是公案中的公案。


主張修憲7次的增修條文體制是否就是一中,主張現狀已經獨立、不再直接訴求是否就是「反獨」,有其修辭和語意上推敲的空間,其實也本乎台派策略與路線的內容,這從正藍反獨的角度,可以得到若干反證,例如有網路言論指出,謝主張結合「中華民國派權宜之計是為了掃除民進黨重新執政障礙,其實依然自外於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憲法在台灣,一直都是一個權宜的存在,這個中國國民黨於中國執政1928-1949)末期的產物,搬來台灣立刻遭到冷凍,「戡亂時期」結束後又被台灣朝野增修條文取而代之,說是代表一中,也是個另類縹緲的一中,或者旁生歧出的兩中。有人說「憲法共識」與「憲法各表」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某種程度是對的,可以視為高來高去的政治抽象語言來理解。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棄台獨,反台獨,台不台獨 Too Independent to be Taiwan

林濁水先生台獨三大工程 談謝長廷〉一文,在「支持台獨」與「反台獨」的立場高度上論述, 在此一窺其中台獨修辭的運作。

OO六年八月,對於李前總統有關凝聚新時代台灣意識的談話, 林濁水在自由廣場〈李前總統邁進穩健台獨〉一文大讚李前總統將 台灣主權已經獨立以及「台灣主體意識」替代「本土政權」訴求兩項主張互相扣連,「重新界定了他在台獨實踐中新的戰略位置, 可說格局宏大。」


OO七年初,李前總統接受《壹》週刊專訪, 重申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不需要再講台獨, 甚至表示追求台獨是退步的、危險的,《壹》週刊將報導標題定為「 棄台獨」,引發一陣論戰風波


李前總統被過度引申的「棄台獨」,和謝長廷被強力指控的「 反台獨」,看來是同一套的(反)台獨修辭運作, 大概是同一路的論述思維。


所謂「穩健台獨」以及李前總統和謝長廷的台灣地位主張,皆屬於「 台灣已經獨立」論者,和「台灣尚未獨立」 論者的主張分歧自不待言。林濁水在文中所說的時下台灣社會「認同 獨立者已遠多於統一」、總統直選與廢省後的台獨體制改造基本上 完成」、國際承認因目前國際形勢「無法以政策強求」等「 台獨三大工程」皆不再需要或應避免強力訴求的立場,即為「 台灣已經獨立」論者的共同主張, 可在國民意識和政治體制的台灣事實獨立現狀上「加以鞏固」, 和主張應持續強力進行意識動員和體制改革的「台灣尚未獨立」 論者,形成理論和路線的分野。

林濁水以「事實獨立要不要加以鞏固」,表示「支持台獨和反台獨根 本的差異就在這裏」,如此直指謝長廷主張不需鞏固的台獨, 是不是很像李前總統被《壹》週刊形容的拋棄台獨? 把獨派理論與路線的不同主張, 擴大詮釋為台獨與反台獨陣營的根本矛盾。


謝長廷主張結合「台獨派」與「維持現狀派」或「中華民國派」, 共同守護台灣不被急統,共同面對中國的打擊,和林濁水「 穩健台獨」主張的吸納「中間」、把台獨極大化,兩者看來都是維護 台灣主權現狀的方法,而且差距不大,彼此可以不同意, 但都是合情合理的台獨修辭,不必互相否定,共同守護(和追求) 台灣的自主與獨立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台派執政總路線&台灣獨立總路線 One Taiwan, Two Guidelines

謝長廷訪問中國,再次提出台灣內部「憲法共識」、與中國「憲法各表」主張,也再度引發熱烈討論,對照組包括國共兩黨的「一中各表」和「一中原則」。 


而在綠營台派,對照面則來自台灣地位主張兩大陣營,分別是傾向與中國明確切割的「台灣尚未獨立派」,以及謝本身所屬、傾向與中國溝通接觸的「台灣已經獨立派」


 在此派內與其相對的,主要是具有主流「知中」形象的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統。在此聚焦最後這個對照組,談談相關台派主張與路線策略開展的可能。


 整個1990年代,從<<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台灣已經獨立」已落實為民主進步黨內的主流立場,李前總統也是主要代表人物,認為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不需要再講台獨,甚至有追求台獨是退步、危險的說法。


 台灣已獨立論者,常掛在嘴邊的是統獨或獨立是假議題,而為什麼是假議題呢?新系如其理論家林濁水的「穩健台獨」論述,主要是形塑一個「台獨主流」的存在,也就是各項民調清楚呈現的台灣民心脫統趨獨大趨勢,「急統」和「緩統」在台灣皆支持寥落,新系便主張以此主流意識為根基,吸納「中間」,把台獨極大化。


 另一方面,謝則是形塑台灣民意「拒統主流」的存在,這其實是「台獨主流」的另一種說法,但相對於意念先行、巨視籠統的「台獨主流」建構,謝的「拒統主流」架構,明確劃分出「台獨派」,以及「維持現狀派」或「中華民國派」,主張兩派結合,共同守護台灣不被急統,共同面對中國的打擊,維護台灣主權現狀。


 謝明確標舉出民主進步黨重新執政大旗,以「台灣化的中華民國憲法」為意識型態根基,所進行的民意動員與操作,理論上與實際上足以與長久以來佔據黨內思維與結構主流的新系相抗衡,這對內部與新系持續存在緊張關係的綠營台派整體,其實創造了一種開展的可能。


 而這也關聯到,訴求政治實力的台派執政總路線,以及訴求文化思想與社會運動的台灣獨立總路線,這兩個各自在內涵與層次上皆繁複多元的總指導原則,其間的對照、呼應,與聯合。